[中東歐]“格魯吉亞方式”:歷史事實、實質及其后果
發布時間: 2012-08-22 瀏覽次數: 1222

侯艾君 來源:《俄羅斯學刊》 2011年第3期 

 

       [內容提要]1783年格魯吉亞成為俄國藩屬,并最終歸并俄國,成為俄國征服高加索過程中的獨特案例,堪稱“格魯吉亞方式”。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對于歸并事件等俄格關系史上一系列重大問題,俄、格雙方史學家一直作著截然相反的解讀,這種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分歧反映了兩國復雜的關系,也使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本文試圖超越俄、格雙方的立場,厘清格魯吉亞歸并俄國的歷史事實,分析其實質及意義,對俄、格兩國關于這一問題流行的謬誤和“神話”進行梳理和辨證。

       [關鍵詞] “格魯吉亞方式” 俄格關系 政治“神話”

       [中圖分類號]K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094(2011)03-0066-11

  在俄國征服高加索的過程中,格魯吉亞歸并俄國的方式極為獨特:格魯吉亞身處外高加索,與俄國并不相鄰,但卻很早就與俄國接近,并建立關系,于1783年與俄國簽署了《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成為俄國藩屬,后于1801年歸并俄國——先于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甚至先于北高加索。格魯吉亞歸并俄國成為高加索“大牌局”中的標志性事件:這既是高加索戰爭的開端,也是俄國征服高加索的一個獨特案例,堪稱“格魯吉亞方式”。格魯吉亞歸并俄國是俄格關系史上的重要分界點。

  蘇聯史學家曾認為,格魯吉亞是根據一系列政治協議自愿歸并俄國的,俄國保護了格魯吉亞免受土耳其和波斯的欺凌和奴役,1991年之后,不少俄羅斯史學家仍持這種觀點。但在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后,格魯吉亞史學家的觀點發生了很大變化,對1783年條約及隨后的歸并行動進行了重新解讀,認為這是俄國對格侵略的步驟。

  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伴隨對歷史問題認識分歧而來的,是俄格國家關系的惡化,至今仍是難解之結。因此,必須超越俄格雙方從民族感情出發的立場,從頭厘清俄格關系的歷史事實。

   一、1783年之前的俄格關系

  1453年之后,土耳其將格魯吉亞與基督教世界隔絕,格魯吉亞人孤懸在外高加索,被伊斯蘭民族包圍,隨后被波斯和土耳其瓜分。但由于格魯吉亞信仰東正教,因而難以被融合和同化。

  16世紀,格魯吉亞分裂成東、西兩部(東部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西部包括伊梅列特、明格列爾、古麗公國及阿布哈茲等),分屬波斯和土耳其(大體上說,東部屬波斯勢力范圍,西部屬土耳其的勢力范圍)。其中,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是格魯吉亞巴格拉吉昂王朝的正脈,也是整個格魯吉亞的政治中心,政治、外交方面很活躍,往往是格魯吉亞各部共同政策的重要發起者 和推動者,甚至俄羅斯和格魯吉亞的許多文獻常常也不加說明地直接稱其為格魯吉亞。格魯吉亞不僅內部四分五裂,還面臨列茲金人、阿瓦爾人等鄰族的襲擾,被迫將目光投向遙遠的同教民族和國家——俄國,尋求盟友和庇護者。因此,俄格關系從一開始就不是對等的:格魯吉亞是多災多難的弱小民族,尚未完成國家統一,希望將俄國與自己維系在一起;而俄國則處于上升階段,并開始四處擴張,希望格魯吉亞作為對抗土耳其的前鋒,爭奪高加索的基地。

  1561年,俄國沙皇與卡巴爾達大公聯姻,俄國與高加索的聯系開始緊密起來。1584年,格魯 吉亞的卡赫梯大公亞歷山大二世遭鄰族侵襲、驅逐,遂派使團到俄國,請求歸順俄國,其他公國也經常請求歸順。1586年,俄國沙皇在名義上成為伊比利亞國家和格魯吉亞王公的國君,但其實質性意義不大,俄格兩國并不毗鄰,俄國對格魯吉亞是鞭長莫及。但隨著俄國走上大規模擴張道路,俄國與格魯吉亞的空間距離不斷被拉近。

  1588年,俄國在捷列克河上建起了要塞捷列基(意為“捷列克河之城”),部署了3個射擊軍團,在北高加索初步建立起橋頭堡,隨即俄國陷入“大混亂”,射擊軍團被召回,俄國與高加索的聯系時斷時續。

  彼得一世時期,俄國對高加索的政策開始積極起來。從1712年開始,在捷列克河左岸地區建立了系列要塞和工事,并將哥薩克移居該地,建立起若干村鎮,俄國與格魯吉亞首次嘗試訂立長期盟約。1720年,阿斯特拉罕省長沃倫斯基受命說服卡赫梯公國大公瓦赫坦與俄國結盟,主要內容為:卡赫梯公國應在軍事和思想上幫助俄國在外高加索建立統治地位,而俄國幫助格魯吉亞控制高加索的所有基督教部分[1]。當時波斯正陷入危機,彼得一世決定遠征波斯。1721年,俄國與格魯吉亞協商聯合進軍事宜,沃倫斯基答應保護格魯吉亞,瓦赫坦決定與波斯決裂。但是,彼得取消了遠征,格魯吉亞立即陷于悲慘境地:列茲金人進攻格魯吉亞,土耳其也占領了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直到1734年),1724年,俄國與土耳其簽訂條約,俄國承認土耳其占領格魯吉亞、埃里溫汗國、阿塞拜疆、波斯北部地區。

  其間,格魯吉亞多次派代表赴俄國求援未果,絕望的瓦赫坦大公被迫攜家人移居俄國。

  1768年俄土戰爭爆發在即,形勢發生變化。

  俄政府決定發動巴爾干、希臘和格魯吉亞的所有基督徒反對土耳其,格魯吉亞應成為反土耳其戰略中的一個步驟。俄國外交部門討論應以何種方式讓格魯吉亞人參加對土戰爭。這樣,俄、 格兩國再次走近,成為簽訂《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的第一步。俄國向格魯吉亞派出遠征軍,帕寧伯爵對托特列本將軍面授機宜:這次戰爭“靈魂是此處的,而軀殼是格魯吉亞的”。

  也就是說,格魯吉亞人應該充當俄國的工具[2],表明了俄國的利己盤算。1770年7月16日,在寫給托特列本將軍的信中,帕寧伯爵明確指出,“距離遙遠和聯絡不便”是最大困難,俄國占領格魯吉亞只是時間問題,但現在必須讓格魯吉亞人幫俄國打仗[3]。

  東格魯吉亞則希望,俄土和談時要將保護東格魯吉亞利益的條款寫入和約,但俄國并未這樣做。1774年7月20日簽署的俄土和約只字未提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和約僅提及了土耳其控制下的西格魯吉亞)。戰后,俄政府將俄軍從格魯吉亞撤回。此前,格魯吉亞國王伊拉克里二世曾給俄國沙皇寫信,希望俄國保護格魯吉亞。格方愿將王子和幾位王公貴族派赴俄國宮廷做人質,每個格魯吉亞家庭向俄國繳納70戈比,每年送出14匹良馬和2000桶葡萄酒,送士兵到俄國[4]。

  但俄國尚未做好準備,或并不急于走出這一步。1773年2月8日,俄國政府告知伊拉克里二世,認為其提議很“奇怪、不合時宜”[5]。1774年,俄國沙皇書面通知格方,現在對格提供軍事援助很不利,但俄國答應,會要求土耳其保障格魯吉亞的安全。應該說,在俄格關系中,格魯吉亞始終比俄國更主動,俄國則略顯矜持,這是因為雙方的實力、地位不同,所求也不同:俄國需要在對土耳其和波斯作戰、向高加索擴張時由格魯吉亞提供配合,而格魯吉亞迫切需要解決自己王朝和公國的安全,雖經上述交涉兩國也未簽訂俄國對格提供庇護的條約,但這卻成為雙方簽署《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的前提。

  但與此同時,俄國卻在采取措施,設法使格魯吉亞處于孤立地位,設法堵死格魯吉亞與歐洲國家獨立發展關系的路徑,使格在軍事、外交等方面完全倚賴俄國。俄國不允許駐北高加索俄軍為格魯吉亞的利益而行動。俄國還破壞格魯吉亞的統一計劃,破壞格魯吉亞從北高加索招募兵員的努力。1768—1774年俄土戰爭結束后,卡巴爾達人名義上雖已歸并俄國,但他們內心不愿服從,決定遷移至格魯吉亞;而格魯吉亞希望這個善戰的民族為他們防守邊境,私下與其接觸,并表示愿意為其提供良好條件。

  結果,格魯吉亞派去的聯絡人被俄軍逮捕,遷居未能成功[6]。顯然,俄國并不希望格魯吉亞加強防御,俄國自身也需要卡巴爾達人為他們保衛國土,而且,如果格魯吉亞的防御得到加強, 就無須與俄國走近。這些步驟是對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的嚴重損害,顯然,俄國意欲斷絕格魯吉亞的其他念頭。

  1781年,還發生一起悲劇事件:伊拉克里二世選定的繼承人列萬王子意外去世(死因至今成謎,有人推斷是俄國的陰謀),伊拉克里二世因此備受打擊。1781年,波將金被任命為高加索戰線的俄軍統帥,他的主要任務是設法推動伊拉克里二世主動請求俄國的庇護。據格魯吉亞史學家證實,俄國的政策是對伊拉克里二世進行“雙重打擊”:破壞格魯吉亞招募切爾克斯人軍隊的計劃,在伊拉克里周圍安插間諜[7]。此后,格魯吉亞開始與俄國協商簽署《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

  二、《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內容與實質

  俄國、土耳其和波斯三國對高加索的爭奪,成為影響格魯吉亞命運的重要外部因素。相對來說,俄國的實力更強大,土耳其和波斯在與俄國多次軍事較量中都處于下風。伊拉克里二世試圖找到一個強大的庇護者。格魯吉亞與波斯、土耳其是世仇,因此,與其中任何一國結盟都不可能,指望歐洲列強的保護,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因此,格魯吉亞的選擇余地很小,只能與俄國結盟。對于俄國來說,將格魯吉亞納入自己的軌道,在高加索就有一個推進的支點,俄國就可以越過 高加索山脈。雙方都有興趣接近,這是個明顯的事實;而俄國似乎比格魯吉亞更有耐心,更矜持。

  但實際上,如前所述,恰恰是俄國控制、引導了俄格結盟的進程,并在時機成熟時最終將格魯吉亞歸并。

  俄國贏得1768年俄土戰爭后,將卡巴爾達、庫班河谷吞并,沿著達利爾峽谷修建道路和弗拉基高加索、喬治耶夫斯克要塞;18世紀80年代初,俄國吞并克里米亞汗國,俄格繼續接近的條件成熟。1782年12月21日,伊拉克里二世請求葉卡捷琳娜二世成為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的保護者,俄國予以積極回應。1783年7月24日,在北高加索的喬治耶夫斯克要塞,俄格雙方簽署了條約。俄方代表是巴維爾?波將金將軍,格魯吉亞代表是加爾謝萬一恰夫恰瓦澤大公等人。

  《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文本包括13條:1.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國王宣布,不論是他本人還是其繼承人,不承認除俄國之外的任何最高統治者和庇護者;2.俄國沙皇及其繼承者接受格魯吉亞為其永久庇護國;3.每位格魯吉亞新國王即位時,要立即報告俄國沙皇,并從俄國沙皇處獲得國王徽記;4.伊拉克里國王及其繼承人同外國的通信往來應與俄國協商;5.伊拉克里國王應在俄國有其代表,俄國在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園也應有代表;6.俄國有責任不干預卡特里一卡赫梯公國的內部事務:7.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國王在必要時應以軍隊援助俄國,任何人提升職務時,伊拉克里都應該考慮該人為俄國所作的貢獻;8.格魯吉亞教會成為俄帝國教會成員之一,成為第八教區;9.格魯吉亞大公和貴族與俄羅斯大公和貴族同級;10.格魯吉亞人有權移居俄國,被俘后釋放的格魯吉亞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留在俄國或回到故鄉;11.格魯吉亞商人在俄國與俄國商人在格魯 吉亞享有同等權利;12.條約長期有效;13.雙方應于6個月之內批準條約[8]。

  按照條約,伊拉克里二世承認俄國對自己的保護,部分地放棄外交獨立,且有義務以自己的軍隊為俄國女皇效勞。葉卡捷琳娜二世應該保障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格魯吉亞享有完全的內部獨立、雙方互派使節。該條約規定格魯吉亞和俄國的王公貴族、宗教人士和商界人士地位平等。條約還附屬了一些秘密條款,其中包括4條:伊拉克里二世應與另一公國國王所羅門一世建立起正常、和平的關系,雙方產生分歧時應該訴諸俄國;俄國應派駐格魯吉亞兩個營的步兵和架設四門大炮,戰時擴大駐軍數量;爆發戰爭時, “高加索戰線”指揮官有責任采取一切措施,捍衛格魯吉亞不受外敵入侵:俄國應該關心為格魯吉亞收復被外敵侵占的土地,與土耳其和談時堅持收復原屬格魯吉亞、后來被土侵占的領土;同時,格魯吉亞還應該極力保持國內統一,避免內訌,為此,伊拉克里二世應與伊梅列特王公所羅門一世和解。1784年1月24日,格魯吉亞伊拉克里二世和俄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簽署了條約。

  《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在很長時間內是俄格關系的政治、法律基礎。就條約本身的內容來看,俄格實現了類似軍事一政治同盟那樣的關 系,格魯吉亞類似俄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具有很高的自治地位,更確切地說是一種藩屬關系。

  考慮到格魯吉亞處于分裂狀態, 《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反映的只是東格魯吉亞的意愿,實際上是俄國、波斯和土耳其三國之間在格魯吉亞劃分了勢力范圍。伊拉克里二世希望借助俄國鞏固王權,消除來自列茲金人等民族無休止的襲擾,保護自己免遭波斯和土耳其的侵略,同時,也希望借機完成格魯吉亞統一。另一方面,條約更多地反映了俄國的意志,俄國的利益得到更大程度的體現,而格魯吉亞只是在為其利益作戰略配合。

  出于種種考慮,雙方對《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的理解和遵守似乎都有所保留。

  條約的簽署這一重大外交步驟是俄國在高加索地區地位提升的體現,俄國在外高加索實現了重大戰略突破,東格魯吉亞成為其堡壘和平臺。

  從1783年起,為了鞏固《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的成果,俄軍立即開始著手修建從弗拉基高加索到第比利斯、穿越高加索山脈主峰的“格魯吉亞軍道” (長度208千米),將俄國與格魯吉亞連接起來,其軍事、戰略意義重大。俄軍同時還在軍道沿途建起若干要塞。1783年俄國己在高加索建成3處堡壘:一處在小卡巴爾達,另兩處在捷 列克河上,1784年5月6日建起了弗拉基高加索要塞(1860年建為城市)。俄國采取上述措施意在鞏固條約的成就,并將格魯吉亞作為向高加索擴張的穩固平臺。這條戰線不僅保障了與格魯吉亞的交通往來,而且還使得敵人與車臣人、印古什人聯合行動反對俄軍增加了難度[9]。這同時也表明,俄國正在將1783年《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賦予實質性意義??紤]到俄國在此前后的政策和意圖,與格結盟只是暫時的,最終控制格魯吉亞才是其真正目標。

  《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打破了高加索地區原有的地緣政治平衡,俄國、波斯、土耳其三國長期爭奪、互有勝負的局面向有利于俄國的方向急速傾斜,大大削弱了波、土兩國的戰略地位,對兩國在高加索的地位不利。土耳其和波斯都不愿承認這一現實,俄國在高加索的進展也令英、法等歐洲國家感到不安,一場更加激烈、殘酷的爭奪不可避免。問題在于,弱小的格魯吉亞推行向俄國“一邊倒”的政策具有危險性, 《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使格魯吉亞得到很多,但也因此付出很大代價——與原來的盟友(如舒申汗)決裂。俄國在高加索尚未確立主導地位,未占據排他性的絕對優勢,面對來自土耳其和波斯的反擊,還需要繼續韜光養晦。而格魯吉亞首先要面 臨來自俄國戰略對手方面的壓力。盡管土耳其和波斯對抗俄國顯得實力不足,打擊格魯吉亞則綽綽有余,何況格魯吉亞內部局勢本來就很艱難。

  因而,俄格關系在《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簽訂之初即面臨嚴峻考驗。條約簽訂后,格魯吉亞立即招來土耳其、波斯以及阿瓦爾人、列茲金人的輪番攻擊,格魯吉亞面臨滅亡危險,而俄國在保護格魯吉亞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

  《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簽署后,1789年伊梅列特大公所羅門二世即位,格魯吉亞內部聯合的趨勢一度加強。1790年,伊拉克里二世、所羅門二世、喬治?達迪安尼、西蒙?古列里等 人代表格魯吉亞各公國簽署了《伊比利亞王公貴族條約》,承認伊拉克里二世的優越地位,并信任他與俄國發展關系,但不加入《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1791年,通過法律,王權將遵循兄終弟及,而不是父死子繼的原則。伊拉克里二世的所有兒子都有權繼承王位,成為日后格魯吉亞內訌的一個重要原因。1792年,伊拉克里二世給諸子劃出封地,一分為六,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解體。

  外來威脅是俄格同盟的試金石。當格魯吉亞面臨土耳其等國入侵時俄國雖對土耳其等提出抗議,但未能對格提供有效援助,最終,格魯吉亞 被迫向阿瓦爾人進貢,直到1784年秋,俄軍才發起攻勢,將阿瓦爾人逐出格魯吉亞。土耳其還強硬要求俄國廢除《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拆毀弗拉基高加索要塞。1787年10月26日,俄軍倉皇撒出第比利斯,移駐弗拉基高加索。

  俄國的所作所為影響了俄、格雙方的互信,也成為日后兩國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即究竟誰是破壞盟約的責任人?此問題還涉及對俄格關系性質的判斷。

  關于1787年俄軍撤出格魯吉亞的原因,有不同說法。俄方認為,格魯吉亞首先破壞了《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與土耳其人秘密談判,鑒于此,俄軍撤出格魯吉亞,而俄軍接下來的舉動進一步導致《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不復存在。1786年9月,土耳其的蘇萊曼帕夏[10]致函伊拉克里二世,提議簽訂秘密和約。1786年12月29日,俄軍軍官布爾納舍夫在呈交巴維爾?波將金的報告中寫道: “……他(伊拉克里)打算給蘇萊曼帕夏送去所要求的人質,并且請求諒解,這么做是迫不得已的,是其臣民要求的,而且急需避免土耳其毀滅他的國家。為此,我向他報告說,簽署了條約之后,按照第四款,派使者到鄰國或與其通信應與邊防總指揮官協商……”[11]1786年12月,伊拉克里二世給波將金寫信 稱: “為了不走極端,我們派兩位大公到帕夏那里,批準條約?!盵12]波將金感到擔憂,給伊拉克里二世回信,勸其慎重考慮土耳其對格方的要求及其目的,指出:土耳其以眼前利益動搖格魯吉亞對俄國的忠誠,并擺脫俄國這一強大保護者,讓俄軍撤出,剝奪其防衛力量。因為如果俄國軍隊沒這么強大,土耳其就沒必要設法使其撤出格魯吉亞[13]。因此,強烈要求格方不要派代表去土耳其。但是,格方堅持與土耳其媾和,土耳其于1787年夏天批準該和約。格魯吉亞的左右搖擺也使俄、土爭奪加劇。當土耳其批準該條約后,俄土戰爭立即爆發。我們認為,這兩者之間存在一 定的內在聯系。與此同時,俄格條約其實已經失效。1787年俄土戰爭爆發后,俄駐軍從格魯吉亞撤出,俄方對格方解釋說:這是為了讓格魯吉亞理順與鄰國的關系”。

  另一種看法認為,俄軍撤離是向土耳其讓步,俄國不希望因格魯吉亞而與土耳其開戰,這看起來也有道理。格魯吉亞學者認為,簽署1783年條約對格魯吉亞來說弊大于利。俄國并沒有忠實履行義務,格魯吉亞局勢不僅沒有改善,而且還惡化了。俄國既無壓倒性優勢,也無決心和意志。

  應該說,這首先是由于俄國在高加索立足未穩。

  1785年,阿瓦爾人來襲,格魯吉亞向俄“高加索 戰線”指揮官波扎金將軍求助,但是,北高加索爆發了曼蘇爾謝赫[14]領導的反俄大起義,小部俄軍前去鎮壓,結果被起義者包圍并消滅。

  盡管曼蘇爾謝赫起義很快被鎮壓,但俄軍始終處于緊張狀態,自顧不暇。失望之余,格魯吉亞開始另尋出路。1786年,伊拉克里甚至派使者赴埃及求援(埃及政權掌握在格魯吉亞人馬木魯克手中),但埃及無力提供任何實際援助。1786年12月,格魯吉亞上層有人主張改變外交路線,但最終決定繼續與俄國結盟。因為格魯吉亞形勢本來就極為復雜,改變政策又會與俄國對立。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土耳其和波斯也不會信任格魯吉亞。

  除了從格魯吉亞撤軍之外,俄國還將格魯吉亞駐俄大使遣回,并答應了土耳其的要求,拆除弗拉基高加索要塞。俄方認為, “如果敵人再次入侵,留在格魯吉亞的兩個營只能充當犧牲品。

  而當時又無法大力加強駐軍,于是就下令布爾納舍夫離開第比利斯回到高加索戰線。同時,波將金建起的、通往格魯吉亞的沿途所有工事都己摧毀,俄國想要穩固地在格魯吉亞立足的首次嘗試就這樣以失敗而告終”[15]??雌饋?,俄國一度認為1783年《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于己無益。

  而格魯吉亞面臨滅亡的危險,向土耳其屈服事出無奈,也無可厚非。上述情形證明,對于《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俄格雙方都采取了實用主義態度。

  波斯也加入了對格魯吉亞的爭奪。1795年,謝赫阿哈一馬哈麥德汗兵鋒直指格魯吉亞,要求伊拉克里二世歸順波斯,并給予其優厚條件,遭到拒絕。9月11日,波斯軍隊擊敗格魯吉亞軍隊,在洗劫、蹂躪第比利斯后,波斯再次要求伊拉克里二世歸順,將阿塞拜疆交給他統治,并答應交還戰俘。伊拉克里二世多次請求俄國出兵,1796年4月,1.3萬人的俄軍進軍波斯的阿塞拜疆省,但11月6日,葉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征服波斯的計劃就此擱淺。只有小部分俄軍留在 格魯吉亞,也于1797年初被召回俄國。幸而不久后波斯的謝赫阿哈一馬哈麥德汗去世,格魯吉亞才免于劫難。

  在遭受打擊之后,伊拉克里二世更不能放棄與俄國的盟友關系,而俄國也并未真正放棄格魯吉亞。正是由于俄國在與土耳其、波斯的軍事較量中取勝,最終將其在格魯吉亞取得的成果鞏固下來。遵照1792年俄土《亞斯和約》,土耳其放棄了對格魯吉亞的要求,俄國在格魯吉亞的地位得以穩固。

  三、喪失獨立:格魯吉亞歸并俄國

  1798年伊拉克里二世去世,王位傳給了喬治十二世,格魯吉亞國內再次陷入內亂。一派主 張歸并俄國,以伊拉克里二世遺孀瑪麗亞為首的另一派則主張在大國之間平衡周旋,保持獨立。

  1799年,拉扎列夫將軍率領一個團的俄軍入駐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科瓦林斯基作為俄政府代表進駐格魯吉亞,俄國實際控制了東格魯吉亞。

  1800年前后,波斯的巴巴汗、阿瓦爾人等入侵格魯吉亞,格魯吉亞內外交困,喬治十二世赴俄國請求加入俄國。1800年11月,俄軍與3000名格魯吉亞警察打敗了1.5萬人的山民軍隊。

  俄國充分利用了格魯吉亞的內部矛盾:滿足喬治十二世的要求,批準他的兒子繼承王位,引起了喬治十二世的兄弟們的憤怒。喬治十二世在 小范圍內表示,要修改1783年條約的某些條款,俄國有權干預格魯吉亞內政。同時,沙皇保證保留現有的格魯吉亞王朝,這就是所謂“喬治十二世的遺囑”[16]。但俄國很快違背了承諾。1800年,保羅一世簽署了宣言,廢除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將整個東格魯吉亞歸并俄國。十天后,喬治十二世去世。此后,拉扎列夫將軍對格魯吉亞貴族宣布,格魯吉亞命運將由俄國沙皇決定,但未提格魯吉亞國王。而當時在場的王公貴族誤以為,拉扎列夫將軍在祝賀大衛登上王位。1801年1月18日,俄國正式頒布了保羅一世的宣言,喬治?大衛被指定為公國的臨時統治者。

  3月11日,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繼位,從4月開始,俄國國務會議開始審議是否將格魯吉亞歸并。一派垂涎于格魯吉亞的礦藏,認為應立即歸并,但也有不同意見。為此,國務會議委托科諾林前往格魯吉亞考察該國能否獨立,格魯吉亞人民是否一致同意歸并俄國。5月22日,科諾林前往第比利斯。此前,格魯吉亞已經半年多處于無政府狀態,列茲金人、波斯人的入侵造成嚴重后果,大衛王子被認為是準繼承人,但卻未宣布他為國王。當俄軍士兵對俄國沙皇宣誓效忠時,格魯吉亞人并未參加,科諾林“眼里看到的只有格魯吉亞的混沌和無序”[17]??浦Z林廢除了大衛的統治,由拉扎列夫將軍取代。

  7月24日,俄國大臣科楚別依和沃倫佐夫曾提交報告,反對將格魯吉亞歸并,依據是:俄國面臨的問題不是擴大疆域,而是國內治理。與此同時,格魯吉亞民族未必一致地愿意歸并;格魯吉亞的礦產數量也很可疑,為了礦產將其歸并毫無意義。他們認為,從俄國國家利益的角度考慮,不應將格魯吉亞歸并,從法律角度來說也并無任何依據。沃倫佐夫提議選出一個王子繼承王位,必要時除掉其他競爭者,在格魯吉亞駐扎適量軍隊即可[18]。而科諾林隨后提交的意見與此相反。

  8月8日,俄國國務會議研究格魯吉亞問題,聽取了科諾林和沃倫佐夫、科楚別依的兩份意見相左的報告,科諾林的意見占了上風:格魯吉亞陷入無政府狀態已一年多,喪失了一切國家特征。

  而且,其他國家已將格魯吉亞視為俄國的一部分,因此,從帝國尊嚴的角度來看,不將其歸并是不適合的,必須搶在波斯人和土耳其之前。同時,歸并格魯吉亞還可以“馴服那些從事盜搶的山地民族”??瞥e依則主張保持格魯吉亞的藩屬地位,他認為擴大疆界是危險的,但其觀點未受到重視。亞歷山大一世一度猶豫不決。同時,格魯吉亞上層也在努力,要從內容和實質上都實現真 正的自愿歸并。他們致函俄國沙皇,要求在作決定時有他們參與,但是,他們的意見未被重視。

  9月12日,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發布宣言,廢除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將東格魯吉亞歸并,廢除其形式上的獨立地位。宣言稱,俄國將格魯吉亞歸并并非為了私利,也不是為了擴大疆界——因為俄國的疆域已經很大, “是因為尊嚴、榮譽和人性讓我們承擔了這樣一個神圣責任,在格魯吉亞建立直接統治,建立起法制、個人和財產安全,給每個人以法律保護”[19]。

  1802年4月12日,俄國代表在第比利斯的大教堂宣讀了宣言,參加宣誓的有王子、教會人 士和各階層人士。圖奇科夫寫道,該“儀式完成得有條不紊”[20]。但是,其他人的說法正好相反: “遺憾的是,科諾林不屬于那些有才能贏得人民信任的人。他立即歪曲了格魯吉亞自愿歸并的意義,使歸并具有某種強制形式。到達第比利斯之后,他召集了全城所有居民,用軍隊將他們包圍起來,下令效忠新皇帝。這一粗暴舉措和完全并非因人民而引發的防范之舉深深刺痛了格魯吉亞人,他們不想在刺刀的威脅之下宣誓,四散回家了?!盵21]在俄國操縱下,格魯吉亞成立了新政府,科諾林將軍受命統治格魯吉亞,并派人到孀居的瑪 麗亞王后那里沒收格魯吉亞王室的徽記、沙皇封書等物。俄國的做法引起了格魯吉亞人的憤怒和強烈反抗,局勢驟變:列茲金人入侵,科諾林陷入重圍;奧塞梯人全殲了開往第比利斯的一個頓河哥薩克團,列茲金人消滅了俄軍一個營并打死了古麗雅科夫將軍。俄政府將科諾林和科瓦林斯基召回,任命齊謙諾大大公為格魯吉亞最高統帥,為平息叛亂,俄軍著手逮捕格王室成員。在逮捕瑪麗亞王后時,拉扎列夫將軍受傷身亡?,旣悂喌热吮谎和ダ呒铀?,當地居民試圖解救他們,雙方發生了戰斗[22]。

  西格魯吉亞較晚歸并俄國。當俄國征服卡特 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時,伊梅列特公國所羅門二世正與梅格列爾貴族格里高爾一達迪安尼作戰,俄國極力挑動達迪安尼反對所羅門二世。達迪安尼的公國發生騷亂,被迫投靠俄國。將達迪安尼收服后,俄國繼續削弱所羅門二世,1803年,梅格列爾公國并入俄國,其大公的爵位原本可以世襲。但是,達迪安尼死后,俄國立即將此權力收回,改由俄國任命;俄國在該公國設常駐軍隊;俄官員可介入公國內部事務等等,但這也都是權宜之計。俄國通過收買當地官員,擴大其在該公國的影響。所羅門二世試圖反抗,支持兒子繼承王位, 激怒了俄國,俄軍壓迫其就范。1804年,所羅門二世與俄國簽署《埃拉茲納烏里條約》,規定:所羅門二世是俄國的永久臣民,其王位可世襲,但要由俄皇頒布證書確認;伊梅列特國王有行政管理權,但刑法要遵從俄國法律;俄軍駐扎公國,軍費由伊梅列特公國承擔。但所羅門二世的獨立性仍很強,俄國對其很警惕,雙方于1809年發生軍事沖突,俄軍借機宣布廢除伊梅列特國王,所羅門二世被迫逃亡土耳其。1804年,古麗公國也按照與梅格列爾公國相似的條件簽約,并入俄國。兼并格魯吉亞使得俄國繼續擴張領土獲得了正當理由。1810年,阿布哈茲公國并入俄國; 1878年,向土耳其購買的安加爾并入俄國。1878年俄土戰爭之后,依據《圣斯特諾法和約》和《柏林和約》,俄國又獲得了一部分原屬格魯吉亞的領土,組成巴統區和卡爾斯省,俄國對格魯吉亞全境的控制最終完成;而村鎮是扎根在土地里的“植物”,會悄無聲息地遍布原野。

  此后,俄國開始了對格魯吉亞的同化。撤銷了格魯吉亞原有的行政管理機構,將管理“俄國化”;消除格魯吉亞的反俄勢力;廢除格魯吉亞教會(許多世紀里,教會都是凝聚格魯吉亞人民的中心,教會為民眾提供精神養分,也是格魯吉亞國家統一和穩定的支柱);通過各種方式同化格魯吉亞人,推行殖民政策。1801年之后,高加索民族得知:俄國要在南疆建一個高加索省,并開始向高加索大批移民,建立哥薩克村鎮。他們認識到了這種危險性,認為:要塞只是橫在原野上的石頭,風雨會將其吹走要充當俄國對外戰爭的先鋒。一方面是保衛家園(格魯吉亞成為俄國與土耳其和波斯爭奪的前沿),同時也是為新祖國效力。俄國可借此考驗一下新臣民對帝國的認同程度。有資料表明,1877~1878年俄土戰爭期間,參加俄軍的格魯吉亞青年有2.5萬人之多。

  格魯吉亞歸并俄國乃是高加索地區重大的地 緣政治事件。格魯吉亞率先歸并,使俄國在高加索地位更加穩固,俄國的政策更加積極。作為一個標志性事件,意味著長達半個世紀的高加索戰爭正式爆發。與征服北高加索相比, “格魯吉亞方式”最為獨特,流血最少。

  格魯吉亞歸并俄國產生了巨大的政治效應,形勢對北高加索民族的抗俄斗爭更加不利,他們被從格魯吉亞方向進一步包圍。北高加索的達吉斯坦王公貴族紛紛表示效忠俄國,繼而影響到亞美尼亞等基督教民族,這對俄國極為有利,也進一步喚起了俄國對高加索的現實欲望。而對于波斯和土耳其則是極大的削弱,引起其恐慌和反擊, 爭奪進一步白熱化。1804年爆發了俄國一波斯戰爭,波斯得到英、法的幫助;1806年,土耳其也加入波斯方面對俄作戰,最終俄軍取得了勝利,于1813年簽署了《古麗斯坦和約》。按照該條約,波斯承認俄國兼并達吉斯坦和阿塞拜疆北部。此后,1826年波斯與俄軍再戰,仍然無法挽回失利局面。1827年,俄軍占領了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南部,1864年后控制了高加索全境。

  四、結論

  蘇聯時期的歷史著作通常認為,波斯和土耳其對待高加索民族異常殘酷,為此高加索人民向俄國沙皇尋求庇護,但是,波斯和土耳其統治的 殘酷程度可能被夸大了。此外,許多著作還將高加索民族歸附俄國的時期確定得很早(17世紀,甚至16世紀),而這往往是不確切、不符合實際的。實際上,當時的俄國在與波斯及土耳其的長期競爭中還需要韜光養晦,因而這些地區的利益與俄國的聯系并不緊密。而一些弱小民族出于現實原因,被迫在大國之間周旋,今日投靠土耳其,明日投靠俄國,是一種常見現象,也是一種權宜之計,這些歸順之舉往往并沒有實際意義,反映的只是其內部各政治派別或某個時期某大國勢力的消長。同時,一些王公貴族往往只從其家族利益出發,不反映該公國的整體利益和充分民意。因此,一旦該公國內部情況發生變化,其態度也會旋即發生變化。其次,俄國對這些地區的政策也反復無常,缺乏連續性,其引發的后果就是這些地區對俄國的態度反復無常。例如,俄國會出于某種目的而答應當地王公貴族一些優待條件,但在時機有利時又會取消這些優待條件,或挑動當地上層的斗爭,從中漁利。

  在當今俄羅斯和格魯吉亞史學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偏頗和荒謬之處,以及許多人造的政治“神話”。20世紀80年代末以后,格魯吉亞主流史學家強調,格魯吉亞的文明程度向來高于俄羅斯,格魯吉亞很早就與歐洲文明聯系緊密,是其一部分,而俄羅斯既非歐洲,也非亞洲,格、俄文明形態迥異;一些史學家強調,俄國先征服了東格魯吉亞(卡特里一卡赫梯聯合公國),隨后,西格魯吉亞的命運也就決定了;格魯吉亞在帝俄時期和蘇聯時期都曾受到種種迫害,導致歷史倒退;俄國和蘇聯對格魯吉亞實施了占領(所謂“沉重的俄國桎梏”)等等。這種人為抬高本民族國家歷史地位、貶低“俄羅斯化”時期和蘇聯時期歷史的觀點,是為了配合1991年后格魯吉亞的外交方針:實現“去俄羅斯化”,倒向西方,融入歐洲。也是1991年后一些原蘇聯國家、原東歐國家的共同傾向。

  史學家爭論的焦點在于: 《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究竟是災難的根源(如格魯吉亞史學家所認為的那樣),還是和平、安寧的開端(如俄羅斯學者所持的觀點)?俄羅斯史學家認為,1783年條約拯救了格魯吉亞,但格魯吉亞學者則認為,俄國背叛了該條約,導致格魯吉亞幾乎滅亡。東格魯吉亞原有6.1萬個家庭,而在波斯入侵之后僅剩下3.5萬個。如前所述,俄格雙方都沒有認真地、不折不扣地對待《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因此,不能說俄國就背叛了條約,而格魯吉亞就忠實地履行了條約。格魯吉亞一些學者還認為,即使沒有《喬治耶夫斯克條約》, 格魯吉亞照樣可以存在,但這只是一種假設。

  就當時的歷史情形可知,格魯吉亞或許可以存在,但卻不可能獨立地存在。

  蘇聯史學家認為,格魯吉亞是和平歸并俄國的,反映了簽約雙方的國力現狀和意愿,于俄格雙方是互利的。而格魯吉亞史學家則認為,是俄國推翻了格魯吉亞的王朝后將其強行吞并的。

  雙方觀點都有不確切的成分,當代俄羅斯哲學家喬治?費多托夫指出: “我們熱愛高加索。但是,我們是通過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的浪漫長詩看待對高加索的征服的。甚至普希金也曾就齊謙諾夫寫下一句很嚴酷的話:他毀掉、消滅了很多部落。

  我們從小就學到,格魯吉亞是和平歸并俄羅斯的,但很少有人知道,沙米爾投降后,近50萬切爾克斯人移居到了土耳其……如前所述,格魯吉亞歸并俄國,既有自愿成分,也有強制成分。

  俄羅斯史學家論證,俄國將格魯吉亞歸并,是為了拯救同教的格魯吉亞人。在與波斯、土耳其等國爭奪高加索的過程中,格魯吉亞等基督教民族對俄國有某種天然的親近感,更愿意尋求俄國的庇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實。土耳其蘇丹和波斯謝赫對非穆斯林居民的歧視和壓迫也是事實。反過來,這種宗教、文化的相似性確實使俄國具有某種優勢,而俄國也很好 地利用了這一資源。俄國確實曾以拯救格魯吉亞人的命運為號召(“為了東正教而斗爭”),但其實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

  1787—1788年俄土戰爭爆發前后,俄國方面并未履行《喬治耶夫斯克要塞條約》應承擔的義務,迅速將駐格俄軍撤出,是為了騰出手來,謀求自身的利益”。面對波斯和土耳其的入侵,格魯吉亞在更多情況下只能自救。

  不能認為,俄國征服高加索是為了解救同信仰的格魯吉亞人的崇高事業(如,有人認為,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出于“想要拯救不幸的同教國家的仁慈愿望”),而是有其帝國目標(當時俄國曾有過一個宏偉計劃,要將土耳其人徹底逐出歐洲,并在其廢墟上恢復拜占庭帝國,而高加索也是土耳其帝國的“遺產”之一),并利用宗教號召來達到這一目的。同理,俄國對高加索地區的穆斯林民族也表現出不信任和歧視,而土耳其和波斯則以宗教號召來鼓動這些民族站在自己一邊,對俄國“異教徒”發動“圣戰”。對于高加索各族來說,俄國、土耳其、波斯其實都是外來征服者、侵略者,其宗教號召具有虛偽性,他們與本地同教民族的利益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一致的。當俄國已經完成工業化、開始擴張時,高加索各族經濟落后,組織程度低,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可悲地成為砧板上的魚肉。

  在格魯吉亞歸并俄國的過程中,既是自然接近,又是俄國主導、操縱的結果。如前所述,俄國在1783年條約簽訂之前,即己確定其終極目標是完全控制格魯吉亞。格魯吉亞各公國都希望保留自己的王朝,在此基礎上加入俄國,而這是俄國根本不可能考慮的。歸并之后,俄國開始迫害格魯吉亞王族。巴格拉吉昂王朝已存在1700多年,其王公在普通人民心目中威信很高,俄國的做法引起格魯吉亞人的憤怒和屈辱感[23]。西格魯吉亞與俄國的聯系并不緊密,俄國對其實施了更多的強制政策,同樣違背了這些公國保留王朝和內部獨立的意愿。駐格俄軍的粗暴行徑,甚至引發反俄起義。

  俄國實施了一系列同化格魯吉亞的政策:向格魯吉亞遷徙大量俄羅斯族人、亞美尼亞人、日耳曼人、希臘人,改變當地人口的民族結構;禁止教會用格魯吉亞語言從事傳教等活動,推廣俄語。相應地,格魯吉亞人對俄國統治的態度,也并不總是歡迎。歸并之后,格魯吉亞的民族運動長期存在,俄軍予以鎮壓,激起更激烈的反抗。

  在俄國兼并格魯吉亞之后,格魯吉亞曾多次爆發王族后裔領導的抗俄運動(1804年、1810年、1812—1813年、1819~1820年、1841年等)[24]。

  激進派主張將格魯吉亞從俄國的統治下解放出來;溫和派則主張說服沙皇,讓格魯吉亞作為自治公國加入俄國[25]。

  一些俄國學者以格魯吉亞自愿歸并為前提,力圖進一步論證:俄國征服高加索具有正當性,或者是一個自然過程(這種觀點很有代表性)。

  其依據通常是,鑒于俄格并不直接毗連,雙方的聯系必須經由高加索群山,而群山中有大量野蠻部落,經常襲擊俄軍。為了加強與格魯吉亞的經濟、政治聯系,俄國“被迫”發動了高加索戰爭。如克柳切夫斯基在其著作中寫道:在越過庫班河和捷列克河之后,俄羅斯就面對著高加索山脈。一直到18世紀末,俄羅斯都完全沒有想過要越過這道山脈,因為既缺乏手段,也無興致。

  但是,在外高加索伊斯蘭居民中有幾個基督教公國,感到俄國人已臨近,開始尋求其庇護。隨著葉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后,俄羅斯人離開了格魯吉亞,隨即波斯人侵入,將第比利斯洗劫一空[26]。

  喬治十二世留下遺囑,將格魯吉亞托付俄國沙皇。

  1801年,俄國“不由自主地接受了遺囑”。俄軍進入第比利斯,陷入艱難境地:該地同俄國的交通往來只能經由高加索山脈,而這些山脈住滿了野蠻的山民部落。這樣,俄羅斯人就迅速經由外高加索的黑海和里海沿岸,通過征服山民部落來保障后方安全。從歸并格魯吉亞之后,就開始了持續征服高加索的戰爭??肆蟹蛩够€寫道:“……俄國政府多次毫不隱諱地承認,它在進行這場斗爭時感覺不出繼續向東南擴張邊界有什么需要,有什么好處……”[27]此外,還有許多俄羅斯戰略家和史學家也都言之鑿鑿地認為,高加索戰爭是最不具殖民征服色彩的戰爭。

  但這似乎缺乏說服力。高加索一度處于俄國的視野之外,只是因為距離遙遠,鞭長莫及。巍峨連綿的高加索群山成為一道自然屏障,征服難度太大。作為經濟落后的荒遠之地,對俄國暫時并無吸引力,但這些因素都在不斷變化。隨著步步為營的推進,俄國的貪欲逐漸增長,此前俄國的擴張已是無遠弗屆。當然,直至19世紀上半期,俄國的擴張重點主要是中、近東地區,而在與列強爭奪遇挫后,立即轉向了亞洲方向,高加索首當其沖。而在向高加索推進的同時,在中亞地區也己展開爭奪。又由于爭奪中亞的需要,俄國戰略家更加認識到了高加索的價值,征服進程加快。

  另一方面,歸并俄國也給格魯吉亞帶來了許多益處。就當時的歷史條件來說,格魯吉亞是一個弱者,內部統一尚未完成,并未形成今日疆域和民族范圍的獨立國家,各公國、乃至部落四分 五裂、互不統轄,組織程度和文明程度不同,還有些部族游離在格魯吉亞的文明中心之外,并且受到鄰族的襲擾和欺凌,內憂外患,這是一個客觀前提。格魯吉亞被俄、波、土三大國爭奪,而信仰基督教的格魯吉亞人面臨宗教等方面的壓力,幾乎沒有其他選擇。相對來說,并入俄國并非最壞的選擇(很難假設,并入波斯或土耳其的前景就更美妙;而如果在三國間周旋,那么,分裂、積弱的格魯吉亞仍然無力抗擊鄰族的侵擾,這種政治游戲需要高度技巧)。歸并俄國使格魯吉亞付出了代價,但卻不失為一個較佳的方案——至少并不比之前更糟。

  恰恰是在“俄羅斯化”時期、蘇聯時期魯吉亞內部的經濟、文化聯系加強,格魯吉亞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進程加快,在許多方面實現了歷史進步。今日格魯吉亞民族國家疆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帝俄時期,大致在該時期定型。

  歸并俄國使格魯吉亞人免遭其他鄰族和波斯、土耳其等國的侵害,甚至也消除了內部的無休止爭斗,實現了內部統一和經濟、社會發展。因此,應該說,格魯吉亞也曾經是“俄羅斯化”時期的受益者。

  1991年后格魯吉亞國內恐俄、仇俄情緒泛濫,俄格關系惡化,甚至在2008年爆發了軍事沖突(所謂“五日戰爭”)。俄格戰爭之后,雙方的 史學家和政論家又展開新一輪的論戰。當然,這些都只是情感宣泄,并無意義。雙方不正常的關系在歷史認識方面都有體現,而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分歧也進一步使兩國國民產生惡感。顯然,格、俄雙方都必須超越對歷史恩怨的無謂糾纏,共同前進。 (責任編輯 劉陽)

  GeorgianPattern:HiStOdcalFactS,NatureandConsequencesHOUAUunAbstract:Georgiabecameavassal state OfRussia in 1783 and itwas incorporatedintoRussiaatlastaS auniquecase Intheprocess OfRussia conquering Caucasia.That canbe rated aS“Georgianpattern".From the 1990s Ofthe 20thcenturyupontO now,bothRussianandGeorgianhistorianshavemade an opposite interpretation Ofaseries Ofmatters Ofgrave importance such aS thetheGeorgianincorporation,etc.DifferentunderstandingOfsuchhistoricalissuesreflectsacomplicatedrelationsh中betweenGeorgiaandRussiaandworsens itThisarticlewilltrytO gO beyond Russian andGeorgianpositions tO revise the historical fact OfGeorgia's incorporation into Russia,tOanalysetheincorporation’SnatureandsignificanceandtOrectify thepopularerrorsanda“myth'’abouttheincorporationInthetwocountries.Keywords:Georgianpa~ern;relationshipbetweenRussiaandGeorgia;politicalmyth

[作者簡介]侯艾君,歷史學博士,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重大課題《文明模式與俄羅斯外交》(項目批準號08JJDGJW260)的階段性成果。

[1] Гои Маисурадзе,Российско-грузинские отношеия,http://rusexpertclub.ge
[2]Авалов З Д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е Грузйй к России Спб,190l г,C.101.
[3]Гои Маисурадзе,Российско-грузинские отношеия,
[4]Авалов З Д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е Грузйй к России Спб,190l г,C.101.
[5]Авалов З Д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е Грузии к России,C.134,
[6]Гоги Маисурадзе,Российско-грузи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7]Там же.
[8]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тадзе,мераб вачнадзе вахтангГруи,История Грузии
[9] История Владикавкбза(1781,1990),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 иматериаовВликвказ 1991г,C 17
[10]“帕夏”為伊斯蘭教國家高級官吏的稱謂——編者注。
[11]ЦГВИА СССР(РФ),ф,52,оп/194,A.416 ч.1,n21.
[12]Там жеT.л26-28.
[13]TaM же. л26-28,30,31,
[14]通常稱那些受尊敬的、地位較高的伊斯蘭教神職人員,宗教團體領袖,通過念誦《古蘭經》經文為病人驅魔的人為謝赫。一些伊斯蘭組織領導人也被宣布為謝赫,等等。
[15]Потто А В Кавказская война,http://www,vehi.net/istoriya/potto/kavkaz/22.html
[16][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 《俄國史教程》,劉祖熙、李建等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172頁。
[17]Потто А В Кавказкая война.
[18]Авалов з Д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е Грузии к России Санкт Петербург1906 г,C.81.
[19]Алксей Шишов,Двуглавый орел над Квкзом.1804-2008гг,2009 г,C.442,443.
[20]Записки С А Тучковаl766-1808гг.под ред К А Военского,СПБ,1908г,C.191.
[21]Потто А В Кавказкая война
[22]аписки С А Тучковаl766-1808 ,C.206.
[23] Джапаридзе,Правду о геогиевском трактате или как Россияспасала Грузию.
[24] Анчабадзе Г З Вайнахи,http://oldcanceLnarOd.ru/caucasus/vainachi/vainahi.htm
[25] Михаил Алексндроович Бахтаезе Нараб Вачнадзе Вахтанггурулй истрия Грузйй
[26][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 《俄國史教程》,171頁。
[27]同上,172頁。

(轉載自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網站)

 

 


 
  [內容提要]1783年格魯吉亞成為俄國藩屬,并最終歸并俄國,成為俄國征服高加索過程中的獨特案例,堪稱“格魯吉亞方式”。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對于歸并事件等俄格關系史上一系列重大問題,俄、格雙方史學家一直作著截然相反的解讀,這種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分歧反映了兩國復雜的關系,也使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本文試圖超越俄、格雙方的立場,厘清格魯吉亞歸并俄國的歷史事實,分析其實質及意義,對俄、格兩國關于這一問題流行的謬誤和“神話”進行梳理和辨證。

午夜福利理论片高清在线观看_野花视频日本社区免费_国产乱对白刺激视频_又大又大粗又长又硬又爽
北碚区| 韩城市| 兰溪市| 巩留县| 达拉特旗| 慈利县| 康马县| 辽源市| 方城县| 湖口县| 嘉义市| 鹤岗市| 麦盖提县| 额尔古纳市| 枣强县| 宕昌县| 盘山县| 美姑县| 云和县| 阜城县| 平遥县| 和平区| 余姚市| 扬中市| 丰原市| 万宁市| 康定县| 阿荣旗| 凤凰县| 长春市| 公安县| 巴青县| 桂林市| 美姑县| 临高县| 揭阳市| 昌吉市| 静乐县| 苍山县| 石屏县|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