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格沖突的根源探析
黃登學 來源:《東北亞論壇》2009年第1期
(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山東濟南250100)
[摘 要] 近來俄格圍繞南奧塞梯的激烈沖突絕非僅僅是涉及其雙邊關系的一個孤立事件,其背后隱藏著諸多復雜因素;格魯吉亞的“親西方”政策、俄格在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問題上的歷史積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俄羅斯的戰略擠壓以及俄美對里海地區能源的爭奪乃是俄格沖突的根源所在;此外,俄羅斯不斷提升的綜合國力也是催生俄格沖突的一個因素。
[關鍵詞] 俄羅斯;格魯吉亞;俄美關系;“親西方”政策;較量;沖突;根源
[中圖分類號] D81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7411(2009)01-0043-(07)
[收稿日期] 2008-09-24
[基金項目] 2006年國家留學基金項目“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研究”(2006178)
[作者簡介] 黃登學(1969- ),男,山東梁山人,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法學博士,副教授。
前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關系發展可謂齷齪不斷、一波三折,特別是最近兩國圍繞南奧賽梯自治州問題的爭執不斷升級最終導致雙方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①,俄格沖突一時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從表面上看,俄格此次武裝沖突僅是涉及其雙邊關系的一次小范圍的軍事斗爭問題,但實際上這一沖突的背后隱藏著眾多的深層次原因。它不僅是俄格多年來矛盾的總爆發,而且反映了俄羅斯與美國力量的博弈和對抗。
一、格魯吉亞的親西方政策與加入北約進程的加快是俄格發生沖突的基本動因
俄格沖突的根源既不是民族矛盾,也不是經濟摩擦,而是雙方在政治選擇和戰略目標方面的不同,歸根結底是格魯吉亞“跟誰走”和“向何處去”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國力大幅度衰弱,獨聯體因“獨多聯少”而漸失向心力。格魯吉亞雖然在獨立后不久便加入了獨聯體,但與俄羅斯的關系卻一直是貌合神離,其“棄”俄“投”西(方)的傾向愈益明顯。早在1999年,格魯吉亞就連同烏茲別克斯坦、阿塞拜疆三國宣布集體退出集體安全條約,并于同年在“不能再恢復帝國”、“不做俄羅斯的犧牲品”的旗號下又與烏克蘭、阿塞拜疆、摩爾多瓦以及烏茲別克斯坦走到一起,組成了“古阿姆”集團?!肮虐⒛贰睆慕⒅蹙蛢A向與北約發展關系,希望得到北約支持并基本同意北約的戰略構想。而在2003年薩卡什維利通過在格魯吉亞發動“顏色革命”上臺執政后,格政府更是極力擺脫俄羅斯的影響,積極奉行“親美疏俄”政策,尤其是近年來其加入北約的進程明顯加快。2008年4月1日,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在動身前往布加勒斯特參加北約峰會前向全民發表電視講話,重申了格魯吉亞實現與北約一體化的方針,“我將竭盡全力,在這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歷史時刻使格魯吉亞擁有盡可能多的盟友以支持其實現歐洲目標、穩定與安全。我相信,我們將繼續以堅定的步伐走向北約和歐洲,就像我們的先祖叮囑的那樣”[1]。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積極策動北約東擴。1999年3月,北約接納波蘭、捷克、匈牙利為成員國,2004年3月,北約將東歐7國(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收入麾下,實現了北約1949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東擴,2006年11月,美國參議院批準了支持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格魯吉亞、馬其頓和烏克蘭盡快加入北約的法案,2008年4月,北約布加勒斯特峰會正式接納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加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至此,北約不僅將幾乎所有前華約成員國、而且將前蘇聯的3個共和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正式攬入懷中,劍鋒直指俄羅斯腹地。一旦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再加入北約,北約即可在西、南兩個方向對俄羅斯形成合圍之勢,從而使俄羅斯本來就已經十分嚴峻的地緣戰略形勢更加雪上加霜。因此,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被俄羅斯視為不可逾越的“紅線”,俄羅斯認為其不僅完全有權而且將盡全力阻止這一進程。俄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巴魯耶夫斯基聲稱,如果前蘇聯共和國成員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俄羅斯將在其邊境沿線采取軍事和其他措施,“俄羅斯將采取措施以確保邊境沿線的利益,這些措施不僅是軍事措施,而且將是另外一種性質的措施”[2]。下一步俄羅斯甚至可能與兩自治共和國(州)簽訂“類似于當年美臺軍事協議性質的軍事協定”[3]。獨聯體國家研究所副所長弗拉基米爾?扎利赫認為,“莫斯科要讓第比利斯明白,其加入北約則意味著放棄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當年這兩個地方并沒有舉行退出蘇聯的全名公決,現在也沒有就加入北約舉行全民公決。格魯吉亞應當決定,在何種邊界范圍內加入北約”。針對這一說法,格魯吉亞議會對外聯系委員會主席康斯坦丁?格巴什維利立即進行了反擊:“格魯吉亞將竭盡全力成為北約成員國......我們的形勢極其危險,我們應當關心我們的安全,因為與奉行極端意識形態的鄰國相互協作是非常艱難的?!盵4]
雖然2008年4月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北約峰會上由于法德等國的反對而沒有接納格魯吉亞加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這是獲得完全成員國邀請的最后一步),但北約成員國承諾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將來都能成為會員,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希望2008年12月份能在接下來的一次北約峰會上獲準加入成員國行動計劃。從目前美國堅決支持格魯吉亞加入北約及其他各種跡象來看,格魯吉亞加入北約恐怕已經為期不遠。格魯吉亞與北約的關系已經成為當前影響解決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地區問題及俄格兩國關系發展走向的重要因素。此次俄羅斯方面在南奧塞梯問題上果斷采取行動,大規模進行武力干涉,既是對西方國家持續推動北約東擴的一次嚴厲警告,也是對格魯吉亞背棄俄羅斯而加入北約的一次教訓。
俄羅斯人蘊藏于內心深處的所謂“抱負或理想”的天然使命意識在其外交政策上集中表現為俄羅斯的大國沙文主義和前蘇聯的霸權主義。俄羅斯有擴張主義的傳統,俄羅斯文化實質上是一種典型的擴張主義文化,俄羅斯幾百年來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擴張的歷史,俄羅斯人從沒有把自己統治的范圍限制在自己現有的領土上,只要有條件和機會,俄羅斯總是要伸出自己的“觸角”,擴展自己的勢力范圍。俄羅斯著名哲學家索洛維約夫認為,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具有“液態因素”的民族,這里所說的“液態因素”就是指,在俄羅斯的文化里面,有一種世界意識,與這種世界意識相適應,俄羅斯民族具有天然的進攻性和擴張性。
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遭受重創,但俄羅斯的大國意識、帝國野心并未泯滅,其“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擴張欲望只是限于一時的“實力不濟”而暫時收斂而已。國際社會較普遍地把俄羅斯看成是一個地區大國,而俄羅斯人卻認為,“不管從其潛力來看,還是從它對世界事務進程的影響來看,或者是從與此有關的責任來看”,俄羅斯“仍然是一個偉大國家”。近年來,俄羅斯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日隆,應當承認,如果俄羅斯的內外政策得當,以其擁有的資源、人力基礎,俄羅斯重新復興的日子并不遙遠。俄羅斯第一位地緣政治學家恰達耶夫曾經說過:“我們站在世界的兩大部分——東方和西方之間,一個臂肘支撐在中國,另一個支撐在德國,我們應當將這偉大的兩端連接起來把整個世界的歷史融入我們的文明?!闭嵌砹_斯人這種令人生畏的“歷史抱負”及其遺傳基因里的擴張主義,使得整個世界包括西方國家對俄羅斯不能不抱有非常大的防范心理。當前包括格魯吉亞在內的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最關心的問題是:俄羅斯在重新“崛起”后會不會重新祭起大國沙文主義的大旗,改變周圍國家的版圖和恢復帝國疆域?這個問題一直是這些國家獨立后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也是他們積極投靠西方尋求安全保證的基本動力所在。
此外,俄格歷史上的恩怨情仇也是促使格魯吉亞“選擇”西方的一個因素。從歷史上看,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關系可以說是非同一般,對此學者一般用“曾經的‘兄弟’、今天的‘冤家’”一語來形容。雖然格魯吉亞人建立自己國家的時間比俄羅斯還要早,不過到19世紀上半葉格魯吉亞人的國家就被沙皇俄國兼并了。十月革命之后,格魯吉亞曾一度宣布獨立,但很快就被蘇俄紅軍占領,并于1922年底作為聯邦成員加入了前蘇聯。格魯吉亞在沙皇俄國時期是被征服者,在前蘇聯時期則是從屬者,但是格魯吉亞人總是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自主情感。因此,在前蘇聯還沒有解體的時候,格魯吉亞就于1990年11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并改國名為“格魯吉亞共和國”,1991年4月9日正式宣布獨立。為了抹去往日的陰影,格魯吉亞1995年8月通過的新憲法將國名定為“格魯吉亞”。獨立后,格魯吉亞積極靠近西方。
二、俄格兩國在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問題上的積怨是導致兩國發生沖突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雖然是格魯吉亞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但實際上阿布哈茲人在歷史、語言和文化上與北高加索人更為接近,阿布哈茲與俄羅斯西南部黑海沿岸地區同屬一個地區經濟圈,其與俄羅斯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遠遠比與格魯吉亞的交往更加密切。由于阿布哈茲人長期有親俄傾向,格魯吉亞在語言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常常對其采取壓制政策。1992年7月阿布哈茲宣布獨立引發了與格魯吉亞中央政府長達一年多的武裝沖突,后在俄羅斯和國際社會的調解下,沖突雙方于1994年5月在莫斯科簽署了?;饏f定。根據這個協定,俄羅斯軍隊以獨聯體維和部隊的名義進駐了阿布哈茲地區。從這之后,俄羅斯以各種方式加強與阿布哈茲的聯系,如簡化阿布哈茲人加入俄國籍的手續等等,格魯吉亞則對阿布哈茲施行經濟封鎖和禁運,雙方在此問題上的對立不斷加深,阿布哈茲從而也成為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角斗場。另一方面,作為格魯吉亞的一個自治州,南奧塞梯始終謀求與格魯吉亞平起平坐的獨立地位,不服從格中央政府管轄且經常與之發生武裝沖突。1990年1月,南奧塞梯通過全民公決宣布獨立,并且聲稱要與俄羅斯的北奧塞梯共和國合并。1992年6月,俄羅斯、格魯吉亞和南、北奧塞梯四方就和平解決武裝沖突舉行會談,達成了?;?、成立維和部隊和監督委員會的協議。7月,俄羅斯、格魯吉亞和南奧塞梯三方聯合組成的1 500人的維和部隊在南奧塞梯和格魯吉亞邊界建立了安全走廊,實際上此舉是把南奧塞梯從格魯吉亞分離了出來??紤]到復雜的國際關系,俄羅斯既沒承認南奧塞梯的獨立,也沒支持它同北奧塞梯合并,但始終保持著同它密切的聯系,多數南奧塞梯人都持有俄護照。近十幾年來,由于南奧塞梯的這種暗戀俄羅斯的情結,俄格兩國的積怨不斷加深。
多年來,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一直謀求從格魯吉亞獨立出去。阿布哈茲領導人謝爾蓋?巴加普什指出,“我們比科索沃有更充足的政治權利和歷史基礎宣布獨立。承認科索沃獨立是西方實施的雙重標準政策?!蹦蠆W塞梯領導人愛德華?科科伊基則表示:“我們隨時準備脫離格魯吉亞,加入俄聯邦。我們準備向俄憲法法院提交加入俄聯邦的文件。這是達到我們目的的一種方式?!盵5]在科索沃2008年2月17日單方面宣布獨立后,它們再次要求俄羅斯和其他國家承認其獨立的合法性。關于俄羅斯正式承認兩共和國的問題,2008年初,俄外交部曾向總統提出建議可以在下列兩種情況下正式承認:一是“格魯吉亞實際開始加入北約的進程;二是格魯吉亞對該兩自治共和國(州)進行軍事侵略”[6]。此后,俄采取一系列舉措。2008年3月,俄開始停止履行獨聯體國家元首理事會1996年1月通過的旨在禁止與阿布哈茲開展官方經貿、金融、運輸和其他往來的一項禁令。時任俄總統的普京4月16日責令俄政府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當地政府加強經貿、社會、文化等領域合作,并向當地居民和旅居在那里的俄公民提供物質援助和維權服務。隨后,俄羅斯不僅向沖突地區派駐鐵道部隊,而且向阿布哈茲增派維和部隊。所有這些舉動都引起了格魯吉亞的強烈反對。格指責俄羅斯企圖在合法的外衣下吞并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俄則要求格魯吉亞不要人為制造地區緊張局勢,俄格兩國在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問題上的爭端趨向激化。
格魯吉亞認為,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之所以敢于同格中央政府分庭抗禮,主要是因為背后有俄羅斯為其撐腰,沒有俄羅斯的暗中作祟,該兩地區的地位問題早就解決了;此外,格魯吉亞還認為,如果俄羅斯不在該兩地區問題上暗中作梗,格甚至完全可能奉行另外一種對外政策,正如薩卡什維利在解釋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原因時所說的那樣,“最近四年來,俄格除了關系惡化以外,在解決(兩共和國)問題上未取得任何進展。我們被剝奪了選擇的權利。如果我們可以選擇的話,我們也許會以另外一種方式行動”[7]。面對阿布哈茲與南奧塞梯愈來愈危險的獨立勢頭,格魯吉亞遂于2008年8月8日以平叛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為由向該兩地區派駐大量軍隊,由此引起俄羅斯的強烈反應并最終導致雙方直接“兵戎相見”。
三、俄格沖突反映了俄羅斯對美國擠壓與遏制戰略的抗爭,實際上是俄美之間的一場較量
冷戰結束后,與其企圖獨霸世界的全球戰略相對應,美國對俄羅斯的戰略邏輯是:一方面,美國認為,隨著國力的衰敗,俄羅斯已由超級大國變為地區大國,其在美國全球戰略“棋盤”中的國際地位與戰略價值已“大面積縮水”,因而根本不可能成為美國的平等盟友,而最多只能起一個小伙伴的作用,“美國亟須擺脫冷戰期間俄美保持戰略平衡的思想和有關制度。美國在思想上和態勢上都不能再接受被他人遏制的‘舊’框架”[8];另一方面,雖然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系統性危機,但近年來俄羅斯經濟卻呈現異常迅猛的發展勢頭,實際上俄羅斯目前仍然是除美國之外唯一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均有戰略利益,并可同時在亞太和歐洲兩個戰略方向上與美國爭奪國際事務主導權的大國,特別是廣袤的領土、豐富的資源、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潛在的科技潛力都使俄羅斯具有重新崛起為一個超級大國的“雄厚基礎”,而“美國是否能阻止一個占主導地位和敵對的歐亞大陸大國的出現,對美國在全球發揮首要作用的能力依然是極為重要的”[9],于是美國趁俄羅斯衰弱之際對其采取了一種持續不斷的擠壓與遏制戰略,特別是通過“北約”東擴和在格魯吉亞、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策動“顏色革命”,以及試圖在波蘭和捷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極大地削弱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并借此在經濟、政治、軍事、地緣等各方面徹底消除俄羅斯所形成的威脅,使它“服從于美國的經濟和金融專橫,將其變成一個依賴于美國的、確保向西方‘民主國家’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國家”[10],并最終將其完全納入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秩序之中。
“9?11”后,美國認識到其現實威脅來自恐怖主義,提出了“先發制人”的戰略,并且把“打擊恐怖主義同建立單極世界的全球戰略聯系起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借反恐之機大舉進兵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與其中一些國家建立準軍事同盟關系,在其境內建立永久性軍事基地,謀求把該地區從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和地緣后院變成美國推行遏俄戰略的前沿,進而實現對俄羅斯的“零距離”遏制。
格魯吉亞是美國遏制俄羅斯的重要一環。從面積來看,格魯吉亞雖為一個不足7萬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國,但其地理位置卻非常重要。對于俄羅斯來說,這種自然地勢既是阻擋外部勢力進入俄腹地的一道屏障,又是俄羅斯南下伊朗進入波斯灣的天然平臺。而美國則把格魯吉亞作為從南方擠壓、遏制俄羅斯戰略空間的基地,“實際上,布什政府以及美國國會兩黨一貫支持薩卡什維利的反俄傾向。顯然,華盛頓是選擇了格魯吉亞作為自己在該地區的主要附庸國。美國為格魯吉亞軍隊提供裝備,派遣軍事專家,讓薩卡什維利對俄采取更為強硬立場……美國對薩卡什維利不惜一切的支持給莫斯科造成一種印象,即華盛頓正在執行一種破壞和削弱俄羅斯在該地區影響的政策”[11]。早在2001年11月初,美軍就已開始進駐格魯吉亞并逐漸建立了軍事基地,“美國和北約依靠設置在格魯吉亞的軍事基地,繼續強化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北奔s集團在格魯吉亞軍事基礎設施的建立,使“第比利斯成為其在極不穩定的歐亞地區的一個支點、倉庫和戰地醫院”。[12]美軍進入格魯吉亞意味著東歐與中亞從格魯吉亞連接起來,形成了一條西起波羅的海,東抵中亞腹地,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軍事戰略分水嶺,其戰略縱深與俄邊界地區接壤,并直逼俄羅斯腹地。
俄格近來在有關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和南奧塞梯自治州問題上的激烈沖突,實質上也是俄美之間較量的反映。不久前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后,俄美從各自的戰略利益考慮采取截然不同的立場:美國予以承認,而俄羅斯則堅決抵制;在烏格兩國加入北約問題上,美國和俄羅斯的態度針鋒相對,而且特別令俄羅斯不能接受的是,美國還把格魯吉亞加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問題聯系起來,聲稱該“計劃”有助于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沖突地區問題的徹底解決。而俄羅斯方面則強調,格魯吉亞有關加入北約的決定將導致格方與阿布哈茲及南奧塞梯的沖突“徹底無法解決”。俄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指出:“如果格方自認為加入北約可以平息沖突,這只能是幻想。格魯吉亞加入北約只能帶來更多流血沖突”[13]。作為對美國承認科索沃獨立和極力支持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回應,俄羅斯于8月26日宣布正式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由此可以看出,此次俄用兵南奧塞梯絕對不僅僅是俄羅斯與格魯吉亞之間的恩怨了斷,而是要借機發泄俄羅斯幾年來對布什政府圍堵俄羅斯的強烈不滿和怨氣,并趁機營造和擴大在東南歐以及外高加索地區的安全屏障和戰略緩沖地帶,因而實質上是俄美之間的一場博弈和較量。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俄美在這些問題上的矛盾與對立仍將繼續,雙方力量的對抗仍呈進一步尖銳化趨勢,而處于夾縫中、飽受內憂外患困擾的格魯吉亞的處境則將更加困難。
四、從經濟層面講,對里海石油的爭奪也是俄格沖突發生的一個深層次因素
因南奧塞梯問題所引發的俄格沖突絕非格政府與分離勢力和俄羅斯較量這么簡單,它還隱含著俄格、俄美在里海地區的一系列重大地緣經濟利益尤其是能源利益。
地處歐亞兩大洲結合部的里海,既位居地緣戰略要沖,還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油氣資源,被稱為“第二個波斯灣”。美國在積極對該地區進行軍事滲透的同時,還一直希望通過介入里海開發加強在該地區的經濟影響力。里海油氣資源出口管道共有三條主線,傳統的“北線”為俄羅斯所控制,經伊朗到海灣的“南線”基本上由伊朗所把持,為了削弱俄羅斯與伊朗對里海能源出口的控制權,美國不顧俄伊兩國的反對,牽頭修建了經濟上極不劃算的巴庫(阿塞拜疆)—第比利斯(格魯吉亞)—杰伊漢(土耳其)石油管道,為里海油氣輸出“制造”了一條極具地緣政治色彩的“西線”通道。對于美國來說,海灣和里海是美國石油戰略的兩個方面,占領伊拉克等于控制了海灣地區的海上石油運輸線,而成功進入高加索則意味著實現對中亞石油陸路管線的控制。為了全面實現控制歐亞大陸心臟地帶以及世界石油生產、運輸的地緣—能源雙重戰略目標,美國繼出兵侵占伊拉克、阿富汗之后,自然將戰略矛頭對準了里海地區,并主動挑起里海油氣管線爭端,直接沖擊俄羅斯的戰略利益。由于“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輸油管道橫貫格魯吉亞,格自然成了“巴杰管道”的“中轉樞紐”,美國進入格魯吉亞,就等于把握住了里海石油管線的一半開關;不僅如此,進入格魯吉亞還意味著距離中亞石油與里海石油管線已不再遙遠,俄羅斯掌控的21.7萬公里長的石油管線,已在美國的視野之內。一旦“巴杰管道”鋪設完成,勢必會使俄羅斯損失里海石油過境運輸費收入,同時還將打破俄對石油運輸的壟斷,從而極大地削弱了俄對高加索和中亞地區的影響力。
由于在里?!澳茉吹匦巍敝兴紦倪@種獨特位置,格魯吉亞也就不可避免地成為美俄兩國進行地緣—能源戰略角逐的“兵家必爭之地”。此外,一旦格魯吉亞政府成功解決南奧塞梯問題,阿布哈茲問題將提上日程,而那里有俄羅斯更多的戰略和經濟利益。因此,為了“攪亂”美國在里海地區的能源戰略“圖譜”,同時利用西方在科索沃獨立問題上奉行雙重標準的“軟肋”,俄羅斯“謀定而動”,抓住時機大規模軍事介入南奧塞梯爭端,繼而正式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的獨立,俄格沖突實質上是一場美俄兩國圍繞格魯吉亞問題以及外高加索地區所進行的能源戰略角力。
五、俄格沖突是俄羅斯綜合國力提升的反映
俄格沖突實際上還應在近年來俄羅斯國力不斷增強和對美國外交政策轉變的背景下來考察[14]。新世紀普京執政以來,俄羅斯逐漸走出上世紀90年代系統性危機的陰影,開始步入穩定發展的“快車道”。特別是近年來,俄羅斯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不僅實現了“由亂到治”,而且開始步入“興”的時代。俄羅斯國民生產總值從1999年的48 230億盧布增加到了2007年的306 900億盧布(1美元大約相當于24.4盧布),黃金的外匯儲備也由125億美元相應增加到4 202億美元,[15]而2008年俄羅斯最高權力的順利交接以及“梅普”的“和諧共治”也為俄羅斯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政治架構和新的動力。
如果說此前面對美國持續不斷的擠壓,俄羅斯因“積貧積弱”而不得不“忍辱負重”的話,那么今天俄羅斯急劇“膨脹”的綜合國力卻已經為其保護和捍衛國家利益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俄羅斯的對美外交政策已經悄然實現了從“退讓”到“抗爭”的轉變?!岸砹_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可以同時解決國內和國外任務的可能性?!盵16]俄羅斯著名外交分析人士德米特里?科瑟列夫指出,俄羅斯作為世界主導國家的地位、俄羅斯人的自尊心都正在得到恢復,“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無人傾聽莫斯科在解決世界諸多危機上的聲音的話,那么現在一切恰恰相反?!薄叭绻f上世紀90年代人們開玩笑說,俄羅斯是由美國駐俄羅斯大使統治的國家,那么今天任何一個俄羅斯人(或者外國人)都明白,莫斯科可以在任何一個國際或內政問題上不同意華盛頓或者任何一個國家首都的意見,堅持己見,且不會招致任何不良后果。今日世界上能有這種過分之舉的大國為數不多?!盵17]此次俄羅斯之所以能夠頂住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巨大壓力,積極參與高加索地區的戰略博弈,在格魯吉亞南奧塞梯問題上大動干戈,其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升自然是一重要因素。美國地理政治學專家弗雷德曼說:“這是自從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第一次發動決定性的軍事行動,展示一種軍事現實……那些指控西方脅迫俄羅斯的國家現在被迫重新考慮到底發生了什么”[13]。
此外,俄格在格魯吉亞潘杰西峽谷上的積怨也是催生此次俄格沖突的一個因素。格魯吉亞潘杰西峽谷與俄羅斯的車臣共和國相毗鄰,俄羅斯認為該峽谷一直盤踞著大量車臣非法武裝分子,不僅對俄南部邊界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而且也是當年車臣戰爭久拖不決的重要原因之一。俄羅斯抨擊格魯吉亞向盤踞在潘杰西峽谷的車臣恐怖分子提供庇護,多次要求格魯吉亞允許俄軍進入潘杰西峽谷或者與格方采取聯合軍事行動共同清剿藏匿在潘杰西峽谷的恐怖分子,但均遭格魯吉亞斷然拒絕。俄羅斯警告格方如不能制止恐怖分子從其領土上對俄發起進攻,俄羅斯將采取對格境內的恐怖分子實施軍事打擊的自衛行動。俄格在潘杰西峽谷上的積怨日深,并成為困擾俄格雙方的一大難題。
總而言之,俄格沖突絕非是僅涉及其雙邊關系的一個孤立事件,它涉及俄美之間重大的地緣戰略—經濟利益,是俄格“宿怨”、俄美“積怨”不斷發展的結果。目前,俄格的矛盾與沖突仍未出現解決的任何跡象,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2008年8月31日強調指出,俄羅斯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沒有回旋余地”;另一方面,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問題關涉格魯吉亞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在此問題上格魯吉亞亦毫無退路可言。在這種情況下,俄格在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問題上的矛盾與沖突未來如何發展,值得進一步重點關注。
參考文獻:
[1 ]〔俄〕ЮрийСимонян.Российскиймотивгрузинской политики[N].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3апреля2008г.
[2]俄總長?如格烏加入北約俄將采取軍事措施[Z].中評社,香港2008-04-12電訊稿.
[3 ]〔俄〕МаринаПеревозкина?ЮрийСимонян.Последнее призна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ПутинаТбилиси расценивает действияМосквывотношенииАбхазиииЮжнойОсетии каквраждебные[ N ].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17апреля 2008г.
[4]〔俄〕ЮрийСимонян.ВТбилисиуслышалиугрозуЛаврова-Российско-грузи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накаляются[ N ].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10апреля2008г.
[5]〔俄〕ЮрийСимонян.Политическийпинг-понг-Сухуми заговорилопризнаниисуверенитета,Тбилиси-овойне [N].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18декабря2007г.
[ 6 ]〔俄〕МаринаПеревозкина.МоскваответитНАТО Абхазией——Путин готов подписать указ по непризнаннымреспубликам[N].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14 апреля2008г.
[ 7 ]〔俄〕ЮрийСимонян.Саакашвилиобв инилПутинав необдуманностидействий[ N ].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7 апреля2008г.
[8]姜毅.重振大國雄風——普京的外交戰略[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158.
[9]〔美〕茲?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41.
[10]〔俄〕阿?拉特舍夫.面對美國戰略攻勢的俄羅斯和中國[A].王韶興.中俄改革及其對外政策研究[C].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425.
[11 ]〔美〕ДмитрийСаймс.ТеряяРоссию[ J].Россиявглобальнойполитике,№6,Ноябрь-Декабрь2007г.
[12]〔俄〕С.А.Карагановит.д,МИРВОКРУГРОССИИ:2017 [M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Культурнаяреволюция",Москва,2007:127.
[13]美俄暗戰格魯吉亞[N].中國青年報,2008-08-13.
[14]黃登學.從“退讓”到“抗爭”——試析俄羅斯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新變化[J].國際政治研究,2008,(2):175.
[15]Росстат,МЭРТ,Минздравсоцразвития,БанкРоссии,轉引自МосковскиеНовости,9октября2007г.
[ 16 ]ВНЕШНЕ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И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В2007 ГОДУ[EB/OL]. http://www.mid.ru/brp _ 4.nsf/sps/9B6D03B7DC298E37C325741000339BEC.
[17]〔俄〕德?科瑟列夫.過去八年里俄羅斯對外政策發展[EB/OL].http://rusnews.cn/xinwentoushi/20080229 /42059482-print.html.
注釋:
?、?008年8月7日深夜,格魯吉亞部隊在動用重型武器,包括飛機、坦克、“冰雹”火箭炮和步兵,向南奧塞梯發動進攻,并于8日占領了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俄羅斯方面立即作出強烈反應,稱格魯吉亞對南奧塞梯的“侵略”行徑是對國際法的嚴重踐踏,俄羅斯不會讓殺害本國同胞的兇手逍遙法外。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強調指出,”根據憲法和聯邦法律,作為俄羅斯聯邦總統,我有責任捍衛本國公民的生命和尊嚴,無論他們身處何地”。8月8日,俄大規模軍事介入并于當日占領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
〔責任編輯 趙東波〕
An Analysis of the Roots of Russia-Georgian Conflict
HUANG Deng-xue
(Modern SocialistResearch Institute,Shandong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
Abstract:RecentlyRussia-Georgian sharp conflict on the problem of South Ossetia is not an isolated inci-den,t ithasmany complicated factors.Georgian pro-West policy,Russia-Georgian historical grudges onthe problem ofSouthOssetia andAbkhaz,the press of the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ofenergy resources in theCaspian Sea between Russia and America are roots of this conflic.t In addition,the continuously increasingnational strength is also a factorbringing about the conflic.t
Key Words:Russia; Georgian; Russia-American relations,Pro-Westpolicy; Struggle; Conflict; Roots
(轉載自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