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昆 來源:《歐洲研究》2009年第6期
[內容提要] 2004年歐盟東擴使烏克蘭成為歐盟最重要的東部鄰國,這對烏克蘭和歐盟雙方都產生了重大意義。歐盟為應對東擴后與鄰國的關系出臺了歐盟鄰國政策(ENP),這項政策最初就是為緩解烏克蘭的入盟請求給歐盟造成的壓力而提議的?!俺壬锩敝暗臑蹩颂m實行所謂的“多向量”外交政策,試圖在歐盟和俄羅斯之間保持一種曖昧的平衡,對ENP持較為冷淡的態度?!俺壬锩敝鬄蹩颂m作出了“歐洲選擇”,其對ENP的態度也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偟膩砜?,歐盟東擴后的歐烏關系較之前有了較大進展,但仍受制于歐盟的內部因素、俄美等外部行為體以及烏克蘭國內政治的變化,其中的核心癥結是歐俄地緣政治矛盾。
[關鍵詞] 烏克蘭 歐盟 鄰國政策 橙色革命
[作者簡介] 張學昆,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講師。
2004年的東擴要求歐盟重新界定與新的東部鄰國的關系,這對歐盟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但同時也為深化與東部鄰國的關系提供了機會。歐盟決心進一步加強與東部鄰國的伙伴關系,促進歐盟內外的安全、穩定與繁榮。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出臺了鄰國政策(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以下簡稱ENP),旨在歐盟的周邊建立一個“朋友圈子”,防止在歐洲產生新的分界線。歐盟鄰國政策起始于2002年,當時歐盟負責共同外交與安全事務的高級代表索拉納與歐盟對外關系委員彭定康共同致信歐盟輪值主席國丹麥,建議歐盟理事會認真考慮“大歐洲”計劃,以避免在擴大的歐盟與鄰國之間產生新的分界線,并對來自邊界的挑戰作出回應。在2002年12月舉行的哥本哈根峰會上,歐盟理事會對這一動議表示歡迎。2003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題為《大歐洲-鄰區:與我們的東部和南部鄰國關系的一個新框架》的通訊,[1]為該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004年5月,歐盟委員會發布《ENP戰略文件》,[2]標志著ENP正式形成。該政策的思路受到之前歐盟針對入盟候選國所制定的入盟前戰略(Pre-AccessionStrategy)的啟發,但它最終的目標不是入盟,相反,歐盟的意圖是想通過ENP來終止鄰國的入盟申請。ENP最初是針對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等東部鄰國提出的,之后這項政策擴大到地中海鄰國及南高加索三國,目前共覆蓋16個鄰國。[3]歐盟期望通過這項政策與新老鄰國實現一定程度的一體化,而非僅僅將它視為一項外交政策工具。
本文嘗試通過ENP的視角,分析歐盟東擴后的歐烏關系。文章的第一部分簡述歐烏關系的發展歷史;第二部分論述烏克蘭和ENP之間的關系,烏克蘭持續要求入盟給歐盟造成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ENP的起源;第三部分分析“橙色革命”前后烏克蘭對ENP的認知變化及歐盟相應的政策調整;第四部分論述影響歐烏關系的因素;第五部分論述ENP在烏克蘭的實施及歐烏關系的前景。
一 歐盟與烏克蘭關系的概述
烏克蘭位于歐洲東部,地處歐盟與俄羅斯之間,戰略位置很重要。[4]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說過這樣一段名言:“誰控制了東歐,誰就統治了心臟地帶;誰控制了心臟地帶,誰就統治了世界島;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統治了世界”。烏克蘭就處于“心臟地帶”的中心位置,是兵家必爭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既為 烏克蘭提供了成為政治支軸國的機遇,又讓烏克蘭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自1991年12月獨立以來,烏克蘭的外交政策在親俄羅斯和親西方之間搖擺不定。烏克蘭早在1993年就通過外交政策文件明確表達了對加入歐盟的期望和興趣,但這樣的提議一再被歐盟回絕。烏克蘭是第一個與歐盟簽署《伙伴關系與合作協議》(以下簡稱PCA)的前蘇維埃國家(1994年6月14日簽署),但歐盟直到1998年才批準了該協定。此后,PCA成為歐烏關系的基礎。1999年12月,歐盟發布了一份“對烏克蘭共同戰略”文件,這是繼對俄羅斯之后歐盟發布的第二份“共同戰略”文件。該文件聲稱歐盟致力于與烏克蘭發展建設性伙伴關系,但是作為一份單方面發布的文件,它未能在歐烏關系上帶來質的轉變,與PCA相比幾乎沒有增加任何實際性的東西。無論是PCA還是“共同戰略”,都沒有提到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問題,這令烏克蘭深感失望。歐盟官員強調,只有烏克蘭在經濟改革和執行PCA方面取得更大進展后,歐盟才有可能考慮與烏克蘭發展更緊密的關系。
2004年,歐盟出臺了鄰國政策以應對東擴后與眾多新老鄰國的關系。這項政策最初就是為烏克蘭設計的,以緩解它持續不斷的入盟請求給歐盟造成的壓力。在歐盟與目前正處于經濟和政治轉型的ENP國家的關系中,烏克蘭最具代表性。對于ENP的可行性和成功與否,烏克蘭構成了一個關鍵性的測試案例和挑戰。2004年歐盟東擴使烏克蘭成為歐盟最重要的東部鄰國,烏克蘭成了西方陣營與俄羅斯對峙的“心臟地帶”,這對烏克蘭和歐盟以及俄羅斯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方面,烏克蘭的國土和人口規模[5]、戰略重要性和經濟潛力,以及它作為一個區域領導者的潛力,使得它在所有ENP國家里的重要性最為突出。歐盟認為烏克蘭將在區域和國際問題合作、沖突預防和危機管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能源供應安全的問題也是歐盟與烏克蘭關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歐盟國家 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的80%需經烏克蘭的運輸管道輸送。另一方面,烏克蘭是所有ENP國家里最期望加入歐盟的國家。歐盟是烏克蘭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最大的市場,同時還是烏克蘭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者。從歐盟的視角來看,既納入了東部鄰國又納入了地中海鄰國的ENP有充分的理由和合理性,反映了在歐盟的共同框架內調適成員國外交政策利益的需要;但在烏克蘭看來,ENP國家的地理分布狀況反映出歐盟拒絕向其提供入盟前景,因為ENP把它與沒有入盟前景的國家比如北非的摩洛哥和其他地中海國家置于同一政策框架中。[6]烏克蘭對此很不滿,尤其是在2004年夏天的“橙色革命”之后,它要求歐盟作出政策調整。但是,烏克蘭最終還是接受了這項新政策并試圖充分利用該項政策提供的機會,因為烏克蘭認識到,沒有這項政策的實施,烏克蘭與歐盟發展任何更進一步的關系都是不可能的。
二 烏克蘭與歐盟鄰國政策的起源
ENP的起源同“烏克蘭問題”有直接關系。歐盟很早就認識到,2004年的擴大將使它面臨東部邊界安全和管理上的問題,同時也使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烏克蘭處于一種孤單和薄弱的位置:它們不僅位列不斷減少的非歐盟成員國的歐洲國家行列,而且從地緣政治上和文化上夾在擴大的歐盟和開始復興的俄羅斯之間。2002年4月,英國提議給這幾個國家一種“特殊地位”,并得到了德國、北歐國家和即將入盟的中東歐國家的支持。歐盟試圖在不提供入盟前景的前提下,促使這幾個國家向歐盟靠攏,擺脫俄羅斯的影響。實際上,這個建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針對烏克蘭的。歐盟認為白俄羅斯是專制國家,而白俄羅斯的盧卡申科總統不但抵制來自西方的威脅,也抵御來自西方的許諾,傾向于同俄羅斯建立某種形式的聯合體。就摩爾多瓦而言,PCA在該國的執行松散無力,它也沒有太大的意愿與歐盟發展密切關系。而烏克蘭是另一種情況,它的戰略位置重要,是一個有潛力的大國,也有意融入歐洲。在西方看來,烏克蘭在這三個前蘇維埃國家中最重要,雖然它比起其他兩國來說問題也更多,但其對于歐洲安全和繁榮來說也更重要。
對于歐盟而言,把烏克蘭的問題置于一個更廣泛的多邊背景下至少有兩個好處:首先,重構與烏克蘭的關系框架有助于緩解因其入盟請求而導致雙方緊張的關系。在目前所有的歐盟東部鄰國里,入盟前景的問題在烏克蘭表現得最突出;其次,如果這個政策框架設計恰當,不但能加強歐盟與烏克蘭的關系,還能減少乃至消除烏克蘭與俄羅斯發展緊密關系的動力。在歐盟決策者看來,烏克蘭倒向俄羅斯不符合歐盟的長期利益。因此,從這一點來看,解決“烏克蘭問題”是ENP倡議的主要出發點。
從一開始,烏克蘭就對ENP持審慎的態度。當英國和丹麥的外交部長在2002年4月提議給予烏克蘭、摩爾多瓦和白俄羅斯一種“特殊的鄰國地位”時,烏克蘭的反應并不積極。時任總統的庫奇馬宣稱,除非這種特殊地位將開啟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前景,否則毫無意義。他抱怨“鄰區”(neighbourhood)的概念模糊不清,認為歐盟沒有承認烏克蘭在改革上所做出的努力,沒有滿足它所想要的“準成員資格”的期望。當時烏克蘭議會里負責歐洲一體化事務的委員會主席鮑里斯?塔拉斯烏科把這個提議解讀為是歐盟試圖避免對烏克蘭的入盟請求作出明確答復的一種方式。在ENP的奠基性文件《大歐洲—鄰區:與我們東部和南部鄰國關系的新框架》于2003年3月發布前一天,烏克蘭外交發言人還表態說不滿足于成為一個特殊的歐盟鄰國的地位。但是,此后不久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烏克蘭與歐盟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率團與會的烏克蘭總理尤努克維奇還是接受了“大歐洲”計劃,因為ENP推動的貿易自由化、投資和更自由的人員流動會給烏克蘭帶來許多好處。盡管如此,烏克蘭總統庫奇馬仍然尋求在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曖昧平衡。2003年初,在烏克蘭與歐盟的關系開始改善的背景下,庫奇馬總統提出建立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在內的共同經濟空間的構想。
同年8月,烏克蘭總統庫奇馬要求內閣起草一份關于在歐盟和烏克蘭之間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的行動計劃,并通過一份將于10月召開的歐盟-烏克蘭峰會上提交的“聯系協議”(Association Agreement)。烏克蘭政府對“聯系協議”有具體的構想,即要求歐盟向其提供類似于入盟候選國所簽署的“歐洲協議”(Eu-ropean Agreement)。[7]而在9月,當獨聯體峰會在雅爾塔召開的時候,庫奇馬提議的建立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在內的共同經濟空間的構 想被獨聯體正式采納??梢钥闯?,在這個階段烏克蘭一方面尋求與歐盟建立“聯系協議”,一方面卻提出一個與“聯系協議”不兼容的構想。2003年10月初,第六屆歐盟-烏克蘭峰會在雅爾塔舉行。從表面上看,雙方在雙邊關系的發展方向上似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一致:庫奇馬總統承認烏克蘭還沒有準備好加入歐盟,應進行更多的努力來達到歐盟的標準;[8]反過來,歐盟領導人也告訴庫奇馬,從長期來看成員資格對烏克蘭來說并非完全不可能,烏克蘭與俄羅斯發展更緊密關系不一定就與它和歐盟的緊密聯系不相容。2004年年初歐盟著手準備正式接納10個新成員國,同時完成制定ENP的最后工作。1月,歐盟-烏克蘭的ENP行動計劃談判開始,到9月談判結束。在ENP行動計劃的談判進程中,烏克蘭面臨著接受或拒絕歐盟建議的文本的選擇,因為歐盟建議的文本與現有政策安排相比沒有多少附加值,歐盟只接受了烏克蘭提出的一些次要建議。2004年6月,烏克蘭威脅說要拒絕ENP行動計劃,除非行動計劃寫入歐盟要與烏克蘭發展更緊密關系的承諾,為將來烏克蘭入盟敞開大門。在歐盟內部,烏克蘭的立場得到波蘭、匈牙利、英國和波羅的海國家的支持,而法國和比荷盧國家不贊成歐盟進一步擴大的想法。歐盟-烏克蘭的ENP行動計劃談判正在進行之時,庫奇馬總統也沒有放棄他的多向量外交政策。就在2004年3月底,烏克蘭同意把PCA的條款適用于即將加入歐盟的10個新成員國,4月,烏克蘭議會也批準了包括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在內的共同經濟空間計劃。因為意識到歐盟不準備向它提供任何其他選擇,同時也認識到與歐盟關系的非對稱性是一個客觀現實,即便之前的中東歐入盟國家也都必須接受這種非對稱關系,烏克蘭最終決定接受歐盟建議的ENP行動計劃。
三 “橙色革命”后烏克蘭對ENP的認知變化和歐盟的政策調整
“橙色革命”是指圍繞2004年底烏克蘭總統大選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抗議和政治事件。當時的反對派領導人尤先科在選舉活動中使用橙色作為其代表色,因此這場運動也使用橙色作為抗議的顏色,故稱為“橙色革命”。2005年1月23日,尤先科就任總統,“橙色革命”宣告結束?!俺壬锩睒酥局鵀蹩颂m國家戰略和外交政策的轉向,也凸現了俄羅斯與歐美地緣戰略利益的對立。
1.歐盟對“橙色革命”的反應
歐盟及其成員國的官員密切關注了烏克蘭的總統大選,并對選舉中違背歐盟規范的行為作出適時評論。在第一輪投票前夕,歐盟不斷強調烏克蘭與其建立更緊密關系的前景與進行自由、公正和透明的選舉是聯系在一起的。不過,除此之外,在此期間歐盟對選舉的涉入還很少。與之相比,俄羅斯在對烏克蘭施加言辭壓力時毫不遲疑,反復強調雙方的傳統關系和烏克蘭在經濟上對俄羅斯能源和投資的依賴,普京總統還于2004年10月26-28日高調訪問了烏克蘭,表明了對親俄羅斯的總統候選人尤努科維奇(時任烏克蘭總理)的支持。
2004年10月31日的第一輪投票由于沒有候選人達到法律規定的50%的多數,因此選舉需要進行第二輪投票。尤先科的支持者以及國際上的選舉觀察團指出,第一輪選舉中存在嚴重舞弊,以及在投票程序上存在不正當行為。在接下來的兩周競選期間,歐盟持謹慎態度,并不直接表態支持親歐的反對派領導人尤先科,而是繼續強調這次選舉將作為烏克蘭是否適宜于歐盟發展更緊密關系的指標,但也沒提出超越ENP框架的更多激勵。2004年11月21日第二輪投票結束后,烏克蘭選舉委員會宣布尤努科維奇以不到三個百分點贏得了選舉,尤先科一方對此感到懷疑和憤怒,其支持者聚集在廣場上,大多數西方的選舉觀察員也表達了同樣的情緒。歐盟對選舉的涉入由此加強,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說,如果不對這次選舉進程和選舉結果進行嚴肅、客觀和公平評估的話,歐烏關系將 嚴重受損。歐盟的這種反應部分是出于對烏克蘭民主命運的關切,同時也是對自身與俄羅斯的關系及對可能在歐洲形成新分界線的關切。[9]歐盟尋求通過多邊談判來找到應對烏克蘭選舉危機的外交解決之道。歐盟負責外交與安全事務的高級代表索拉納與波蘭和立陶宛總統以及俄羅斯杜馬發言人一起于2004年11月26日至12月3日期間幾度訪問基輔,并與時任總統的庫奇馬會面,在候選人雙方和他們各自的團隊之間進行調解。烏克蘭面對巨大的國際和國內壓力最終做出關鍵決定以解決政治危機:首先,烏克蘭議會通過了一個決議,宣布 2004年11月21日的第二輪投票沒有代表烏克蘭人民的意愿;之后,烏克蘭最高法院裁決第二輪投票應該重新進行。歐盟對這個決定表示歡迎,歐洲議會建議派出一支比之前規模更大的選舉觀察團。
歐盟對“橙色革命”前一階段的參與為一般性的規勸和參與國際調停,但之后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尤先科于2004年12月10日提出一個四階段的計劃:首先是要求歐盟授予烏克蘭市場經濟地位;第二,烏克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第三,成為歐盟的一個聯系成員國;最后,烏克蘭成為歐盟正式成員國。[10]庫奇馬總統也曾提出過類似要求,但歐盟都不予以考慮。在新的形勢下,歐盟能同樣對 待尤先科嗎?歐盟做出了謹慎的回應,歐盟部長理事會于12月13-14日表態歡迎兩個星期來烏克蘭政治取得的進展,再次強調民主選舉的重要性,請求歐盟負責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和歐盟委員會一起提出加強與烏克蘭合作的建議,充分利用歐盟-烏克蘭的ENP行動計劃。在短期內歐盟不準備通過擴展雙邊關系來激勵烏克蘭,以避免激怒俄羅斯,甚至在12月26日尤先科取得決定性勝利后歐盟也沒有實質性地改變這種態度。
關于歐盟對烏克蘭“橙色革命”所作出的反應,外界有兩種看法,一些人覺得歐盟缺乏有力的回應,另一些人則認為歐盟采取了適當謹慎的態度??陀^來 看,歐盟在關鍵時刻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也顯示了自己的影響力。在第二輪與第三輪選舉期間,歐盟在解決危機的談判中扮演了一個更為積極的角色,利用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發揮了影響力。
2.歐盟對烏克蘭政策的調整和烏克蘭對ENP認知的變化
“橙色革命”的勝利對烏克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烏克蘭人在“橙色革命”期間對民主的有力表達和做出的“歐洲選擇”讓歐盟和大多數觀察家感到意外。新總統尤先科把歐盟成員資格問題作為優先事項,從上任伊始,歐洲一體化就被確認為烏克蘭外交政策和國內改革進程的基礎。然而,歐盟仍然拒絕把烏克蘭 視為一個可能的成員國,歐盟強調ENP行動計劃已經為雙方關系提供了足夠的內容和具體目標。歐盟之所以不愿意觸及烏克蘭的入盟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烏克蘭還遠遠不能滿足歐盟成員國標準,目前應該更多關注現有政策和關系的發展;歐盟正經歷“擴大疲勞癥”,無力接納更多新成員;歐盟的一些主要成員國顧慮俄羅斯的看法和反應。烏克蘭新總統尤先科在歐盟理事會的一次演講中詳細闡述了烏克蘭對獲得入盟前景的期望,強調“橙色革命”已經清楚顯示“歐洲價值觀已經在我的人民的頭腦中生根”。[11]烏克蘭外交部長則提出了一個最早在2007年開始入盟談判的計劃。[12]面對烏克蘭積極要求入盟的態度,2005年1月底,歐盟做出了一些善意安排,在索拉納和歐盟委員會的共同建議下,歐盟理事會同意進一步充實烏克蘭的ENP行動計劃,加速貿易自由化(特別是紡織品和鋼材),放寬旅游限制,增加援助和加強政治及安全合作。但是歐盟負責對外關系和ENP的委員貝尼塔?費雷羅-瓦爾德納強調這些安排都在ENP的框架之內,并不帶有烏克蘭入盟的意味。2005年2月21日,歐盟與烏克蘭在布魯塞爾簽署的ENP行動計劃故意避免提及成員資格的問題,但對行動計劃做出 了10點補充:支持烏克蘭加入WTO和承認其市場經濟地位,開始談判簽證便利機制,在民主、法制等領域增加援助、加強市民社會和人員交流,以及歐洲投資銀行對烏克蘭進行額外資助。過去歐盟對烏克蘭入盟申請不予考慮的理由主要是烏克蘭在“歐洲化”中進展不大,但“橙色革命”之后歐盟無法再以此作為拒絕烏克蘭入盟申請的借口?!俺壬锩笔褂H西方的尤先科成為烏克蘭總統,與庫奇馬不一樣的是,他強調融入歐洲的外交政策,把加入北約和歐盟列為最重要的外交目標。歐盟在應對烏克蘭申請入盟問題上因此變得更為棘手。歐盟現在不得不同時應對兩個貧窮的地區大國來敲門:土耳其和烏克蘭。[13]土耳其已經是法國和荷蘭否決歐盟憲法條約的一個理由,歐盟官員冷淡回應烏克蘭入盟請求的部分原因就是他們不想再給自己增加麻煩了。
烏克蘭認識到與歐盟關系的前景取決于其國內的改革進程,因此于2005年2月21日簽署了ENP行動計劃。盡管對歐盟不給予明確的入盟前景很不滿,烏克蘭還是對作了10點補充的ENP行動計劃抱有較高的期望。歐盟-烏克蘭的ENP行動計劃最初是由歐盟委員會和庫奇馬政府談判的,政治條款及人權和媒體自由是當時談判的一個障礙。庫奇馬以ENP行動計劃與PCA相比沒有增加任何新的內容為由拒絕簽署,他認為把烏克蘭的地位定位為歐盟的鄰國只會凍結而不是促進雙方關系的發展。直到“橙色革命”之后親歐的尤先科總統上臺,烏克蘭的歐洲選擇才獲得了更多動力,雙方在ENP行動計劃的政治條款和其他突出的問題上很快達成了一致。
綜上而言,“橙色革命”后,烏克蘭的歐洲政策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庫奇馬時代,烏克蘭的歐洲政策主要被視作外交政策,并未得到國內改革議程的支持。此外,烏克蘭所謂的多向量外交政策充斥著矛盾,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烏克蘭于2003年9月決定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一起建立單一經濟空 間,這與烏克蘭宣稱的入盟目標相矛盾。簡言之,當時烏克蘭的歐洲一體化政策被政府用作使其政權獲得歐盟和整個西方認可的一種工具。在“橙色革命”和2005年2月簽署了ENP行動計劃后,烏克蘭新政權開始強化國內的歐洲政策,政府專設了負責歐洲一體化的副總理職位,通過了歐洲一體化的國家戰略草案。烏克蘭的政治精英在“橙色革命”后認識到成功執行ENP行動計劃能為本國帶來更大的利益,包括能為日后的入盟之路奠定基礎,因此,在推行ENP計劃上更為積極。
四 影響歐盟—烏克蘭關系的因素
歐盟東擴后,影響歐烏關系的因素復雜多樣,既受歐盟內部因素及烏克蘭國內政治的影響,又受俄羅斯和美國等大國對烏克蘭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但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歐俄的地緣政治沖突。具體分析如下。
1.歐盟新成員國在歐烏關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比起老成員國而言,由于地理位置的毗鄰和密切的經貿關系,歐盟新成員國的國家利益與東部鄰國的聯系更為緊密,因此在促進歐盟的東部鄰區政策上也表現得更為積極。在2004年東擴之前,歐盟就開始討論要制定一項針對東部鄰國的政策(事實上在2001年這種討論就開始了)。當時入盟候選國與歐盟成員國之間的觀點出現了分歧,東部候選國贊成制定一項單獨的東部政策或者稱之為“東部區域規劃”(Eastern Dimension)。波蘭是“東部區域規劃”最堅定的倡導者,它在加入歐盟之前就提交了有關歐盟東部政策的提議。2002年,波蘭外交部準備了一份關于歐盟對東部鄰國政策的非正式文件,其中列出了“東部區域規劃”的概念,地理范圍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和俄羅斯。很明顯,這份文件優先考慮發展歐盟與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摩爾多瓦的關系,俄羅斯是次要的。然而,“東部區域規劃”的倡議沒有被采納,歐盟取而代之的是“大歐洲”的概念。在與烏克蘭的關系上,波蘭是歐盟新成員國中的典型代表。烏波兩國 有500多公里長的邊界線,雙方在經貿、安全等問題上互為需要、互相借重。波蘭在入盟后對烏克蘭的政策沒有變化,繼續支持其入盟,多次表態希望“歐洲之門”向烏克蘭打開。在烏克蘭發生“橙色革命”期間,時任波蘭總統的克瓦希涅夫斯基和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代表索拉納一起促成了重新選舉,并明確表態支持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立陶宛也強烈支持烏克蘭等東部鄰國進一步融入歐盟,瓦爾達斯?阿達姆庫斯總統在2008年的國情咨文中重申,繼續支持烏克蘭“作為一個完全成員國加入歐盟”。[14]實際上早在2002年初,立陶宛就開始構想歐盟與東部鄰國的關系,認為歐盟必須加強與白俄羅斯、烏克蘭和摩爾多瓦等東部鄰國在區域經濟發展、地區穩定等領域的合作。在2004年烏克蘭發生“橙色革命”期間,當時已經加入歐盟的波蘭和立陶宛在危機解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波蘭和立陶宛,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歐盟新成員國在推動烏克蘭與歐盟關系上的態度也比較積極。
2.俄羅斯是影響歐烏關系的一個關鍵因素
俄羅斯作為一個地區中心的現實使得歐盟的所有東部鄰國(這些國家是歐盟和俄羅斯的共同鄰國)都面臨著地緣政治選擇,即選擇歐洲抑或是俄羅斯,在這個問題上烏克蘭首當其沖。烏克蘭對俄羅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緣戰略地位,俄羅斯非常重視烏克蘭,因為烏克蘭是俄羅斯重新崛起的支柱力量,失去烏克蘭會嚴重影響到其作為一個歐亞大國的地位,戰略前沿將向后退上千公里?!皼]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再是一個歐亞帝國。少了烏克蘭的俄羅斯仍可爭取帝國地位,但所建立的將基本是個亞洲帝國?!盵15]自1991年以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意圖一直是想把它維持在自身勢力范圍內。拋開使命感和帝國懷舊的因素不談,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興趣主要源于以下原因:第一,它想要一個統一的東部斯拉夫人的地緣政治區域;第二,它需要烏克蘭的人力資源;第三,它需要烏克蘭的交通、通訊和能源運輸網絡。俄羅斯拒絕加入ENP的原因,一方面是認為ENP是在歐盟主導下發展起來的,它并沒有參與制定,對俄羅斯來說,這項政策帶有不平等的意味;另一方面是俄羅斯想要維持在前蘇聯地域內的影響力,而前蘇維埃國家正是ENP的執行對象,因此雙方之間存在沖突。通過引入“大歐洲”概念和實施ENP,歐盟有效地進入了俄羅斯認為是屬于它的勢力范圍的區域。歐盟和俄羅斯都想根據自身的設想來塑造后蘇維埃國家,但雙方又都宣稱相互之間是伙伴而非競爭者,它們各自的行動將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緊張。在“橙色革命”之后,烏克蘭選擇轉向歐盟,認為融入歐洲是消除俄羅斯巨大影響的一種有效方式。
能源在俄烏關系乃至歐俄關系中都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這從俄烏之間頻繁發生天然氣爭端的問題上可見一斑。由于自身資源匱乏,歐盟嚴重依賴進口能源,它有約四分之一的天然氣需要從俄羅斯進口,其中80%經由烏克蘭的管道輸送。長期來,烏克蘭在能源方面也十分依賴俄羅斯。由于歷史原因,俄羅斯與烏克蘭等獨聯體國家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俄羅斯與烏克蘭及其他獨聯體國家在簽訂能源合同時,都給出大大低于國際價格的優惠價,希望通過這樣的能源政 策拉攏獨聯體成員。2005年起,烏克蘭脫離俄羅斯、加入北約的進程明顯加快,這激起了俄羅斯的強烈反應。俄羅斯把烏克蘭2004年底總統選舉的結局看做是它自身的一種失敗,進而激發了它加大力度對烏克蘭施加影響的努力。由于在天然氣供應價格、過境費用和以前債務償還等問題上未能達成協議,2009年初俄烏之間再次發生天然氣爭端,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隨后還中斷通過烏克蘭管道向歐洲供應天然氣,導致歐盟多國陷入天然氣供應危機。
除了地緣政治和經濟問題,文化和認同的因素也影響到烏克蘭的外交政策,這在不同區域民族代表、不同利益集團分別游說政府采取親俄或親歐政策上得到反映。烏克蘭擁有兩種文化,西方與東正教之間的文明斷層線貫穿了它的中心地帶。西部烏克蘭人主要是烏克蘭族和波蘭族、猶太族、白俄羅斯族等少數民族,大多信仰天主教,講烏克蘭語,他們對俄羅斯的意圖深表懷疑,反對與俄羅斯有任何形式的一體化,認為這對烏克蘭的身份認同有害,同時認為加入歐盟和北約將成為烏克蘭脫離俄勢力范圍的有力保證;而東部烏克蘭人大多數信奉東正教,而且大部分人講俄語,他們將自身視為東部斯拉夫人,要求與俄羅斯發展緊密關系。
從1991年到現在,烏克蘭的外交政策一直呈現這樣的特點,即不斷地在這兩個選擇之間搖擺:偏向俄羅斯,融入俄羅斯主導的獨聯體結構;或者是偏向西方,融入歐洲。烏克蘭的政治精英嘗試實行融入歐洲的方案時,親俄派就會指出為此需要承受的經濟和政治代價。烏克蘭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和俄羅斯對烏克蘭而言的商業利益使俄在烏克蘭有很大的影響力,即使烏克蘭加入歐盟也無法改變這種事實。由于地緣政治的原因,歐盟-烏克蘭-俄羅斯的三角關系呈現出一種復雜性和矛盾。俄羅斯表面上沒有對烏克蘭申請加入歐盟表達不滿,但實際上在烏克蘭的入盟之路上設置了障礙。對于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意圖,俄羅斯則作出了強烈反應,甚至暗示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將意味著國家分裂。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俄羅斯完全有可能利用東、西烏克蘭在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促使東烏克蘭獨立。鑒于俄羅斯在地緣安全和能源方面的重要性,歐盟意識到需要對俄采取接觸政策,因此在發展與烏克蘭的關系上必須考慮到俄羅斯的利益訴求。
3.烏克蘭的國內政治是影響歐烏關系的又一變量
“橙色革命”后上臺的尤先科總統聲稱,歐洲一體化是烏克蘭外交政策和國內改革路徑的基石,強調了烏克蘭是歐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將盡一切可能融入歐洲。尤先科把加入歐盟和北約重新納入烏克蘭的官方外交政策。這與他的前任庫奇馬在任期的最后階段向俄羅斯靠攏,取消了加入歐盟和北約的外交政策目標形成了明顯的對比。需要指出的是,2004年“橙色革命”后烏克蘭國內持續不斷的政治動蕩和黨派權力斗爭給歐烏關系增加了不確定性,對烏克蘭的歐洲議程和歐盟對烏克蘭的政策都產生了較大影響?!俺壬锩焙鬄蹩颂m旋即陷入權力斗爭的僵局,而早在2005年夏天,當時的總統尤先科和總理季莫申科之間在經濟政策上的分歧不斷加大,且新政權被腐敗問題困擾,最終導致尤先科于2005年9月以工作不力和缺乏團隊精神為由解散了季莫申科政府,“橙色聯盟”一度宣告解體。烏克蘭的國內政治斗爭主要圍繞三個黨派展開:亞努科維奇領導的地區黨、季莫申科領導的“季莫申科聯盟”和尤先科領導的“我們的烏克蘭-人民自衛”聯盟。它們代表不同的政治勢力相互角力,構成三足鼎立之勢。后兩者經常結成松散聯盟,在對外政策上共同主張烏克蘭融入歐洲和加入北約,但兩者之間的矛盾、分歧亦有不少;而地區黨則力圖維持與俄羅斯的緊密關系,反對加入北約。
此外,美國也是影響歐盟與烏克蘭關系的一個因素。美國很看重烏克蘭的戰略地位,支持烏克蘭融入西方,加入北約。在烏克蘭的“橙色革命”中,第二輪選舉結束后,面對烏克蘭可能發生的流血政治沖突,歐盟在采取何種政策上還猶豫不決,最后在美國的壓力下才積極參與。[15]雖然歐盟和美國對烏克蘭的戰略考慮不盡相同,但雙方在利用烏克蘭遏制俄羅斯這一點上有共識。
五 ENP在烏克蘭的實施及歐烏關系的前景
“橙色革命”之后,烏克蘭新政府于2005年2月簽署了為期三年的ENP行動計劃,并起草了ENP行動計劃的執行路線圖,列出了歐盟-烏克蘭關系的關鍵領域,明確了300項應采取的行動,包括進一步加強行政機構的穩定和效率、促進民主和法制、加入WTO、消除貿易限制和改善投資環境等。
2005年12月1日,第九次歐盟-烏克蘭峰會在基輔展召開,會后發表的聯合聲明指出,一旦ENP行動計劃的條款得到落實,雙方就將開始商議制定一項“新的加強協議”來取代將于2008年到期的PCA,新協議的目標包括通過自由貿易區的方式來促進雙方“深層次的經濟一體化”。這個新協議原則上將使烏克蘭離歐盟成員資格更近一步。這是較長一段時間以來歐盟針對烏克蘭作出的最積極的表態。[16]除聯合聲明外,雙方還簽署了能源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航空領域緊密合作協議、烏克蘭參加歐洲“伽利略”計劃協議等一系列合作文件。2006年12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針對烏克蘭實施ENP行動計劃的首份進展報告。盡管在2006年3月議會選舉后烏克蘭政局不穩,但報告認為這次議會選舉總體上是自由和公正的,鞏固了烏克蘭始于“橙色革命”的在民主選舉上取得的突破。[17]同時也指出烏克蘭在“議會選舉前后長期的政治不穩定”和尚未解決的憲法問題。[18]這份報告認為歐烏雙方在外交政策上有良好的合作,烏克蘭在地區和國際相關問題上的立場向歐盟靠攏;承認烏克蘭加入WTO的進程加快了,并表達了對其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的關切,同時指出烏克蘭在改革和反腐敗 領域取得的一些進展,以及雙方在能源領域合作的實質性進展。這份進展報告與之前歐盟委員會針對中東歐入盟候選國發布的進展報告類似:一方面是對在主要政策領域取得的進展表示贊賞,一方面也對不穩定的政治局勢表示關切。
2008年對歐盟-烏克蘭關系來說是關鍵的一年,第一期ENP行動計劃即將期滿,雙方將談判簽署聯系國協議來取代PCA。根據2008年3月發布的聯合評估報告,在歐盟-烏克蘭ENP行動計劃執行的三年里,雙方在一些合作領域取得了很好的進展:民主的議會選舉;啟動了新的加強協議的談判,包括作為新協 議核心要素的自由貿易區談判;放寬簽證協議和重新接納協議談判的完成和生效;烏克蘭與歐盟邊界援助使團的合作;在能源問題上的緊密合作;烏克蘭加入WTO漫長進程的完成(2008年5月16日,烏克蘭成為世貿組織第152個正式成員)。[19]目前烏克蘭在很多方面已領先于其他ENP國家,由此開啟了歐烏關系邁入新階段的大門。2008年9月9日,為期一天的歐盟-烏克蘭峰會在巴黎舉行,此次峰會是在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發生軍事沖突之后不久舉行的,表明了歐盟和烏克蘭雙方都有增進關系的意愿。在峰會上,雙方就簽署聯系國協定進行了談判,承諾將建立更緊密的關系并就未來放寬簽證制度進行了磋商。在會后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歐盟稱烏克蘭是一個與歐盟成員國具有相同歷史、共同價值觀的歐洲國家,歐盟歡迎烏克蘭的歐洲選擇,但聲明沒有對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前景作出任何承諾。
ENP行動計劃的實施加強了歐盟在支持烏克蘭經濟和政治轉型中的角色,但對于烏克蘭的入盟前景,歐盟表現出了相當程度的模棱兩可,其內部目前也存在分歧:英國、瑞典、芬蘭和波蘭等成員國在烏克蘭入盟問題上持積極態度,法國、德國和意大利持消極態度,比荷盧則明確表示反對。烏克蘭希望ENP可以成為它加入歐盟的一個跳板,但缺少入盟前景從根本上削弱了ENP的吸引力。入盟問題對歐盟與烏克蘭關系的長期前景來說是一個關鍵的問題,除非這個問題得以明確,否則ENP在烏克蘭的實施將最終將難以取得成功。為了進一步加強與烏克蘭等東部鄰國的關系,歐盟于2009年5月正式啟動了“東部伙伴關系”[20]計劃??偟膩砜?,未來歐烏關系的走向不僅受到歐盟的政策調整以及烏國內外政策變化的影響,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俄羅斯及美國對烏克蘭的戰略和政策。
(責任編輯:宋曉敏)
注釋:
[1]European Commission,“W ider Europe-Neighbourhood: A New Framework for Relations with our Eastern and Southern Neighbours”,COM (2003)104 fina,l Brussels,11 March 2003.
[2]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Strategy Paper”,COM (2004)373 final,Brussels,12 May 2004.
[3]ENP覆蓋的16個鄰國分別是: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約旦、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和敘利亞、北非國家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埃及。
[4]從地緣上來看,烏克蘭東部和北部與俄羅斯接壤,西面與波蘭等東歐國家毗鄰。波蘭、斯 洛伐克等東歐國家加入歐盟后,烏克蘭成了歐美與俄羅斯對峙的前沿地帶。
[5]烏克蘭國土面積60.3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00萬。有學者認為,烏克蘭龐大的面積和眾多的人口是它加入歐盟的一大障礙。
[6]1957年的《羅馬條約》把歐共體成員資格僅限于歐洲國家。北非國家不在歐洲,因此不具有加入歐盟的前景。
[7]然而,這個要求從未被歐盟認真考慮,之后進行的歐盟-烏克蘭的ENP行動計劃談判導致了一個折中的結果,即歐盟將根據烏克蘭執行ENP行動計劃的情況來決定是否向其提供一份新的加強協議。
[8]A.Krushelnyck,i“Ukraine: Kuchma Acknowledges EU Membership must be Earned”,RFR /RL Feature Article,8 October 2003.
[9]D.Sauders,“Election Issue Sparks EU Fear of new Iron Curtain”,The Globe and Mail,25 November 2004.
[10]“Yushchenko Urges EU to Admit Ukraine”,Financial Times,10 December 2004.
[11]Financial Times,25 January 2005.
[12]M.Ruuda,“Ukraine Repeats EU Membership Calls”,EUobserver,9 February 2005.
[13]歐盟內部對烏克蘭入盟的支持率和對土耳其入盟的支持率比率為60%對40%。See Linas Linkeviˇcius,“The European Union Neighbourhood Policy towards Ukraine”,Lithuanian Foreign Policy Review,No.21,2008,p.67.
[14]Valdas Adamkus,“State of the Nation Address to the Seimas of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by H.E.Mr.Valdas Adamkus,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n”,2008,p.16,http://www.president.lt/en/activities/state_of_the_nation.htm.l
[14][美]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頁。
[15]Anders Aslund and Michael A.McFaul eds.,Revolution in Orange: The Origins of Ukraine’s Democratic Breakthrough,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2006,pp.130-132.
[16]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EU-Ukraine Summit,Kiev,1 December 2005”,Press Release,Pres/05/337,1 December 2005.
[17]European Commission,“ENP Progress Report Ukraine”,COM (2006) 726fina,l SEC (2006) 1505/2,4 December 2006,p.2.
[18]烏克蘭的憲法改革進程大致如下: 1996年的憲法修正案于2004年12月獲得通過,2006年1月生效,涉及總統和政府間的角色以及加強議會的權力。根據新憲法,烏克蘭政體由總統議會制轉變為議會總統制。議會成了政治權力的中心,通過議會選舉上臺的總理才是真正有實權的人物。
[19]European Commission,EU-Ukraine Action Plan,Joint Evaluation Report,March 2008,http://www.ukraine-eu.mfa.gov.ua/data/upload/publication/eu/en/30962 /joinevaluationreporteuukraineapeng.pd.f
[20]“東部伙伴關系”的倡議衍生于ENP的大框架,最初由波蘭和瑞典提出,并于2008年6月的歐盟首腦會議上獲得通過。2008年12月,歐盟委員會正式出臺“東部伙伴關系”計劃建議。2009年5月,歐盟27國與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等六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政府首腦或部長在布拉格舉行會議,正式啟動“東部伙伴關系”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歐盟將提議與這些國家逐一建立自由貿易區、提高對其財政援助、簡化其公民進入歐盟的簽證手續、加強能源和安全方面的合作等。由于該計劃牽涉多種錯綜復雜的因素,歐盟和俄羅斯對其解讀和反應不同,其實施前景尚難預料。
(轉載自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網站)